一种茶馆经营特色
[日期:2008-07-30] 来源: 作者:佚名
北京不产茶,但北京有茶馆。自辽始,辽承来制,处处以南来为榜样,公开提出“学唐比宋”的口号,使盛于唐、来的饮茶及其形式纳入了国家的礼仪规范,并慢慢盛行于民间。至明清,北京的民间出现了书茶馆、清茶馆、大茶馆、贰浑铺、红炉馆、野茶馆、茶棚子等诸多形式的茶馆。虽说这些茶馆里的茶客都在饮茶,但往往饮茶人之意并不在于菜。比如说“书茶馆”重在听书,饮茶只是媒介。听客们在饮茶中,叹书中历史的沧桑变幻,叹书中人物命运的瞬息万变。回过神来,在茶的淡淡苦涩中细细体味。又如清茶馆,北京城里的那些好起早溜鸟的人们,一大早就会在这里聚齐,谈“茶经”,论“鸟道”,再加上别具一格的鸟鸣百啭,使这就与苏杭的茶馆有了区别。在北京还有棋茶馆,这种茶馆大都设备简陋,茶助奕兴,茶客以棋而忘忧。而北京的大茶馆则集饮茶、饮食、社交、娱乐于一般,成了百川汇纳之所,饮茶成了交往的形式。
兴衰更迭,北京的茶馆一度趋于式微。曾经的北京人不管待客还是解渴,有点花茶就行,碗不怕大。因此,北京人常被笑为不懂饮茶,不像江、浙、川、广、滇。那里产茶,茶园、茶会、茶棚依茶产地应运而生,已经成了当地人生活的~部分。不过,擅纳众长的北京,有了富裕、安定作底子,还是出现了“茶艺馆”,让不失儒雅的北京人领略了真正意义的品茗。
北京第一家茶艺馆90年代以来,提前进入小康阶段的人们在思索:明天消费什么?通常,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比较关注保健和健美;稍后是文化品味。但是,在北京有了消费能力和自身需求的消费者还不习惯去茶馆消费。面对发展机遇和较大的创业风险,1994年8月,北京五福茶艺馆毅然在地安门大街开业了。
在随后近两年的亏损经营中,五福茶艺馆不改初衷,在传统茶馆经营特色基础上创办现代茶艺馆,并逐渐形成了“五福派”特色:一方面,在沟通信息、会友、交友、休闲、洽谈商务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展示条行业新产品和茶叶消费的新趋势,推广茶叶科学泡饮技艺、举办公益性茶文化活动等新功能。另一方面,以中高档轻发酵乌龙茶和景瓷、宜陶为主要产品,讲究在服务细节中表现文化品味,融知识性、观赏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 实践证明:与传统茶馆相比较而言,茶艺馆的生命力主要来源于创新和品味。五福茶艺馆作为北京第一家茶艺馆,至今仍处于排头兵的位置,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新精神和文化品味。
现代都市生活中,茶艺馆是茶文化的窗口,也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同时,艺术化、规范化的品茗艺术极具美感和吸引力,是茶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1995年初,为了让更多的“爱茶人”通过茶艺表演,了解茶文化,在茶文化熏陶下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五福茶艺馆在员工中组建了五福茶艺队。茶艺队除了为店内消费者表演,还走向学校、机关、企业,为广大“爱茶人”演出。至今,五福茶艺队已演出50多场,受到欢迎,多次被电视、报刊报道。从经营的角度看,茶艺表演是茶艺馆功能的延伸,有利于企业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大的项目,值得茶馆业直视和借鉴。
第 6 楼 |
雨花石 发表于 05-02-24, 01:20 |
|
我国自古便有以茶养廉、以茶交友、以茶敬宾、以茶雅志的传统。“熏香、点茶、插花、挂画”更为东方女性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满足于已了解的零星的茶文化知识,而要求掌握更多的、系统的茶文化内容。五福茶艺馆于1996年7月率先开办了“五福现代女子生活茶艺讲习班”。1997年9月五福茶艺馆又与(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开办了授课内容更为充实的“五福精品女子茶艺讲习班”。同时,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播茶文化知识,在(精品购物指南)报上合作开办了“爱茶女”专栏。 几年来,先后有多位条文化专家、学者授课,800多位教师、医生、护士、法官、军官、大学生、高中生、公务员、经理、秘书、日本朋友等各界人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17岁;学历最高的是硕士。同时也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三资企业驻京首席代表等。在茶艺班里,学员们学习了茶文化发展简史、茶叶基础知识、茶艺类别及特点、茶具鉴赏、茶叶科学泡饮技艺、品茗美学与形体仪表美学等课程,初步掌握了中国几大名茶的特性和泡饮方法。 通过茶艺班培训,五福茶艺馆使茶文化延伸到更多的家庭和单位,也结交了更多的爱茶人。学员中有的成了五福俱乐部成员,有的成了五福茶道表演团的业余演员,有的则由于兴趣走进茶艺培训班,进而成为爱好者,最终发展为茶馆业的投资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