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机是如何生存?法则调查
[日期:2008-07-16] 来源: 作者:
600)this.style.width=600;"> 600)this.style.width=600;">
柜台里摆放着形形色色的手机 目前,“山寨机”占据的市场份额非常可观
这几天,深圳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非法“山寨机”的打击力度,深圳的“山寨机”市场也冷清了不少。但一位卖手机的摊主表示:“由于有需求,要不了多久,这个市场又会热起来。”
可随机看电视,并带有蓝牙、MP3、MP4功能,还配有130万像素摄像头的新手机仅售530元;类似诺基亚N73的一款新手机只卖430元,这些手机的牌子可能你从来没听过,或是压根就没有牌子,“简直就是从山寨里冲出来的一群土匪”。
这些常人眼中的不太正规的手机,在行内有个新鲜的名字——“山寨机”。
不知不觉之间,“山寨机”异军突起,占了整个手机市场不少的份额。去年,至少有1.5亿部“黑手机”流向市场。在大量“山寨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内知名的品牌手机厂家处境艰难,有的出现了数亿元的巨额亏损。
“山寨机”大批出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山寨机”的生存法则如何?它中间的利益链条是如何形成的?已经形成规模的“山寨机”产业又该如何规范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6月19日,深圳市华强北明通数码城内,人山人海,一片忙碌的景象。这里被阿明称为是深圳市最大的“山寨机”业务市场。阿明是深圳一位手机业务商,在这一行已经干了7年。而深圳像他这样的手机“个体老板”起码有数千人。
什么叫“山寨机”?圈内人士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大多人把“小作坊生产的手机”叫“山寨机”。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也没有太确切的说法。
“外观与品牌机类似,而且价格低得惊人,有些占山为王的意思吧。”阿明说。
买手机就像买青菜
明通数码城的一楼几乎都是批发手机的。手机柜台一个挨着一个,最小的柜台仅有半米左右。柜台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山寨机”。
有的可随机看电视,售价仅为530元;有的外观与诺基亚N73一模一样,功能近似,只卖430元;有的功能新奇,有验钞功能;还有的外观奇特,像奔驰、宝马的车模。此外,还有的加了8个喇叭、音响近似一台小音箱,价格四五百元。
买家一般都是数十台甚至数百台地拿货,就像买青菜一样。激烈的讨价还价声加上试机的手机铃声,不断抬高着市场里的分贝数。异常喧哗的市场里,生意的火爆不言而喻。
“山寨机”的主要生存法则就是超低价,一款某国际知名品牌市场价为1500元的手机,与其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山寨机”只要325元,与某款市场价近3000元的品牌手机功能相似的“山寨机”只售430元。
“山寨机”价格为什么会这么低呢?“它省去了市场推广费用;省去了设计费用,不少是抄袭别人的模样和设计;省去了后期测试的费用;在售后服务方面也省了不少钱。所以价格很低。而且在用料方面也省了很多。”阿明说。
“其中,主要的是省去了市场推广费用”,曾在国际知名手机品牌LG公司任职的刘先生说,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手机的市场推广费用甚至高过一部手机的生产成本。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某款国际品牌卖1500元的手机300多元就能生产出来。但对国际知名品牌来说,运营成本却高得惊人。“品牌手机要做电视广告,在每个城市要配促销人员,这种营销模式就决定成本降不了多少。”
坚持低价策略的“山寨机”,数量庞大惊人。今年4月份,在深圳市举行的“首届中国手机行业研究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位副司长称,2007年我国手机生产量达5.49亿部,其中出口了4.83亿部,但新增用户就达8000多万,说明有不少“黑手机”在市场上流通业务。这位官员公开猜测,去年至少有1.5亿部“黑手机”流向市场。
8000公司“一条龙”服务
记者了解到,每家山寨厂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业务渠道卖货,有许多都是在深圳华强北一带的手机市场业务。“山寨机”厂家一般不愿意与大型连锁店来合作业务。“因为进入连锁店首先要有品牌,而且结款条件也非常严格。”
还有的“山寨机”厂家主要做出口生意。在圈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秘密:做出口的单,一般都把手机拆散了再出货,以手机配件的形式出口。“有了品牌出口反而不好操作,出口时要经过严格检验,到了目的国后还要面对是否倾销的问题。”
在深圳,支撑这几千家手机企业的是一个庞大而完善的手机产业链,囊括了组装一部手机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方案设计、软件开发、贴片组装、印刷包装,到物流装配、各地业务、售后服务等。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深圳手机产业链上的方案设计公司和大大小小的手机生产业务公司,主要集中在华强北商圈周围,仅注册登记的方案设计公司就有400多家,负责业务手机的公司就有3000家,其他生产公司则无法统计,而在深圳周边,则分布着600多家手机制造企业和3000多家手机部件生产企业。
技术壁垒打破引发“革命”
“山寨机”的出现,源于手机圈内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
刘先生对这一点非常熟悉。他在手机行业做了多年,是手机圈子里不少“弃明投暗”的个案之一。他先在LG公司任职,后来跳到了深圳某“山寨机”公司任市场总监。
“目前所有的手机里类似电脑CPU一样的芯片,还必须依靠进口。在以前的手机生产中,日本、韩国等生产厂商不仅控制着芯片的技术,而且控制着与芯片配套的软件技术,当时芯片卖得很贵,而且就算是你花了大价钱买回了芯片,没有软件你也做不了。所以最开始,也只有一些财力雄厚的国产手机品牌做得起。”刘先生说。
“后来,台湾地区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手机芯片,这种芯片已经配好其他硬件的各种接口,拿回来后只要配上一些硬件就可直接用,这样就消除了手机组装的技术壁垒。等于是买回了这种芯片后,组装一部手机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了。正是因为做手机的门槛降低了,所以一些‘山寨机’厂家才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现在只要有个几百万、上千万就可以开一个‘山寨机’厂。”
大山寨厂纷纷转正
除了技术壁垒的消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山寨机”厂家开始“明目张胆”地生产了。2007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由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针对我国手机生产厂家实施的颁发手机牌照的生产核准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前获得手机牌照有着严格的要求,注册资金2亿以上,还要有研发能力、有环保等相关规定的认证,并且须连续经营两年以上。这其实是一种垄断。” 一位业内人士称。
一直以来,能够获得手机牌照名正言顺生产手机的都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同样能生产出手机的小厂无法获得合法身份,只能生产“黑手机”。一些规模较大的“山寨机”厂家为了“转正”,也纷纷联合起来,通过联合的方式来获得手机牌照。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山寨机”厂家逃避入网检测,并偷逃应上缴的税收、无质量保证。还有一些“山寨机”模仿品牌热销机型的外观,面临着知识产权纠纷。
“山寨机”“爆发”的同时,伴随着国内不少知名品牌手机厂家的利润下滑,有的厂家甚至出现了数亿元的巨额亏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