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然而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商品,正变得越来越难寻觅。
求贤若渴
这是个令许多公司如痴如醉、欢欣鼓舞的年代。利润增长,资本自由流动,工会势力也日渐衰微。印度和中国为世界经济贡献了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和消费者。本周的道琼斯指数更是再创新高。
但只要跟老板们谈谈,你就会发现令他们寝食难安的大麻烦——人才短缺。管理学大师将许多日常词汇挪为己用,“人才”就是其中一个。它的本意是指天生的才能,但在现代商业中,它已成为智慧、脑力的同义词(无论是生而有之,还是后天培养的),并特指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这听上去像是无聊的文字游戏,不过放眼当今的商业世界,有两件事情非常引人注目:现代经济对人才无比重视;但人才就是不够用。
高科技公司是“人才短缺”问题最突出的地方。雅虎和微软这类公司一直在争夺世界上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两个天才计算机专家创建了Google,它的招聘广告更是别出心裁:公众场合巨大广告牌上登载的数学题,只有解开难题的人才能进入下一轮的测试。一旦优秀的人才不堪诱惑被“骗上贼船”,公司拼了命也要想办法留住他们。就因为这样,近年来硅谷人事纠纷的官司也越来越多。
我们本周的研究报告显示,当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正受到人才短缺问题的困扰。各行各业想找到合适的人才填补职位空缺,都要花费比以往更长的时间。许多时候公司因为找不到足够优秀的人才,只好将就着雇佣并不符合标准的员工。今天,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去年有2300家公司采用了某种形式的人才管理技术——所以相应的,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和规模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现在高盛拥有一个“公司大学”,麦肯锡有一个“人才委员会”,新加坡人力部也配置了一个国际人才署。
闲人请进,可被录用
世界对人才短缺的恐慌,有时显得未免太夸张了,这与经济周期有关。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经历过了一场“人才争夺战”的聒噪,当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这场喧嚣便不了了之。人们大谈短缺,往往是因为价钱谈不拢。最终供给会增加,直到满足需求,市场将自动调整供需水平。但如果哪个老板胆敢守株待兔,坐等市场去调节供需关系,他的公司恐怕很快就要破产了。因为有证据表明,人才短缺问题可能还会雪上加霜。
勿庸置疑,世界对人才密集型技能的需求在增长。技术高超的员工、专利还有技术诀窍,这些东西被称为“无形”资产。其价值在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市值中所占的比例,从最初的20%飙升至现在的70%。美国就业市场上要求复杂技能工作岗位的比例飞速增长,其增速相当于全美就业机会增速的三倍。其他国家的就业市场也存在同样的趋势,全球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因此高速增长。
至于人才的供给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人口统计学的结论也令人担忧。到2025年,德国15-64岁的人口预计将减少7%,意大利和日本更是分别达到9%和14%。美国的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战后婴儿潮的也即将迎来他们的退休时光。这意味着美国公司在短时间内将失去大量经验丰富的员工,有人预测美国500强公司中的高层员工,有一半将在今后5年内离职。与此同时,还有两个问题给公司的调整造成麻烦。
员工忠诚的崩溃问题首当其冲。上世纪90年代,公司可以非常从容的解雇大批经理。现在员工则更倾向于跳槽以获得更高的报酬。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紧随其后。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学校都培养不出几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却制造了太多太多缺少工作技能的人,这些人很难在现代经济中找到一席之地。(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级人才匮乏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低技能人员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那么发展中国家那几十亿人口的情形又怎么样呢?唉,要为世界经济提供受过良好训练的脑力工作者,可没有输入几个吃苦耐劳的体力工人那么容易。中国和印度都饱受高精尖人才匮乏之苦。在印度IT重镇班加罗尔,工资的增长速度接近20%,公司人员的变动速度却更是高达这个数字的两倍。(一家公司的办公室里,赫然写着这样的标识:“闲人请进,可被录用”)像印度理工学院这样极少数的精英高校,完全没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国的传统文化也为人才的成长制造了障碍:印度“许可证为王”的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格格不入,而中国的儒家思想现在仍然一味强调“面子”排斥革新。
同我们大家都息息相关的问题
人才短缺问题给公司、政府和个人带来了不同的挑战。对公司来讲,主要任务就是比竞争对手留住更多的人才。为达到这个目的,公司必然要把网撒的更广,雇佣更多的兼职员工、更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培训。即使是在工资看似比较低廉的国家,这些成本也不容小觑:Infosys是印度的IT巨头,如今它的培训预算已超过1亿美元。人力资源经理在商业世界中一度只是二流角色,但现在他们已经一跃成为美国公司中薪水最高的员工,他们必须用行动证明自己物有所值。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也决不是无事可作。消除人才流动壁垒是当务之急:甚至连美国也对高技术移民加以配额限制,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限制还要多得多。谈到人才,教育自然是头等大事。印度现在还有40%的人口是文盲,任凭IT业发展得再好,它又怎么能夸耀经济的发展帮助国家摆脱了贫困呢?至于发达国家,美国糟糕的公立中小学和欧洲蹩脚的大学,很难讲哪个扼杀了更多的人才。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缺乏竞争,还有布什总统提到的“对不是那么优秀的孩子降低标准,放任自流”,这些都造成了它们教育的不力。
在这场人才问题的大辩论中,一些聪明人大有理由站出来,为才能较低的人说话。因为人才争夺战最终会导致一件事情:更大的不平等。大多数社会都允许成功者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只要社会提供给每个公民平等的成功机会,并且失败者也能从社会福利系统中分享受益。如果以上两个条件无法满足,从托莱多到东京的平民主义政治家就会给政府施加压力——这只会导致大家都越来越穷。全球范围内的贤能主义是许多人的梦想和追求。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共同为之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