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行业简介
目前我国自行车用户约4.5亿,全国自行车保有量在6亿辆左右。我国是自行车大国,但是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发展却很晚。一直以来,电动自行车在中国都是个有争议的行业,各地政府对其安全、二次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质疑一直困扰其发展。有关部门也因为其时速快,安全系数低而禁止其上路。
由于受到这些消费习惯和国家政策的限制,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于1998年,当时全国年产量约为5.8万辆,生产企业16家。1998年之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不到10万辆,但自此以后,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迅猛,以年均87%的速度大跨步前进。2004年全国的电动自行车的产量达到675万辆,产值达到140亿元人民币,2005年电动自行车的产量达到700万辆,比1998年提高了130倍。
但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并不平衡,截至2005年,电动自行车行业全社会保有量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所占比重达到35%,其他的重要市场为天津市和成都。广州市场由于广东政府对电动自行车行驶的限制,因此保有量偏低。
另外,国内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主要是通过生产许可证制度,江苏省有381家企业,浙江省有219家,上海市有94家企业,占全国所有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的70%。由于电动自行车制造业的门槛较低,大部分生产厂家的年产量不足1万辆,有近三成企业是拼装电动车厂家,有约四成企业是贴牌生产厂家。
根据市场研究发现:江浙沪地区的消费者购买电动自行车的主要用途是用来上下班,该类比例占到近70%,其次是用来休闲,所占比例为16%;
他们选择产品的考虑因素分别有品牌、功能、价格、款式和质量:首要的是品牌,所占比例为26%;其次是功能,再次就是价格,但这几大要素所占的比重相差并不大。这说明该产品市场的产品竞争格局还处于自由竞争状态,还没有突出的品牌来占据市场的引导地位。
因此产品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整体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目前电动自行车以中低价为主,平均价格在1200-2000元;普通型电动自行车一般价格在1100-1400元之间;豪华型电动自行车一般价格在2000-2400元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均有自己的地方品牌,像上海的绿亮、依莱达、永久,宁波的阿里斯顿,江苏的春兰,天津的悍马、大安,青岛的澳科玛等。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强势品牌。这也给新进入者很多的机会。
影响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最大的障碍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目前我国有149个城市是禁止摩托车上路,由于考虑到电动自行车速度设计越来越快,同时该产品的最新行业标准迟迟不能出台,这导致各地方城市对电动自行车上路态度不一,整体而言,江浙地区地方政府对该类产品以鼓励为主,但广东和海南地区考虑到自身情况的复杂性,地方城市是坚决电动自行车上路,由于电动自行车大多上不了牌照,致使厂家的生产规模上不去,成本居高不下,有些不得不将引进的生产线闲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必然制约了当地电动自行车企业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像辽宁、江西、湖北、广西和重庆等,地方政府对电动自行车的是否上路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给当地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但是电动自行车依然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摩托车更为经济市惠,比自行车速度更快,更为便捷,同时在拥挤的城市交通中相比而言更为便利,从2005年底到今年年初,以北京等大城市为代表的诸多省份和城市也都开始了对电动自行车实施解禁政策。因此他将越来越被城市中中年职工群体所接受,被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并逐步渗透到城市的白领群体。电动自行车一个很大的用户群体就是城市的外来工作人员和接近这些城市的城镇农村人员,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户外工作和活动,另外一方面他们经济条件更为拮据,这使他们更愿意用电动自行车来代替自行车和公交车。特别是女性群体。
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趋势
目前制约电动自行车行业最大的环节在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对该行业的认知并不统一。市场上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没有“身份证”,政府又因为消费群体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而不愿授予产品身份证。企业因为需求降低,则无法实现规模化,进而有效的整合市场资源,来进行竞争的合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由于各利益群体以及政府对于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同的价值趋向,因此,各方人士和部门地相互交流和沟通,并制定出电动自行车新的行业标准才是当务之急。电动车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很多的东西,如“三包”服务等问题,以赢得政府的信任;其次,加强企业的宣传力度,使整个行业链条、政府、专家、消费者的信息对称,达到统一的认识,并打造一两个知名的大品牌,将整个行业趋于规范化、合理化。
未来我国大中城市电动自行车将逐步替代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国内市场年产销量将维持在800万辆左右,2010年全社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将突破3000万辆。但这需要电动车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技术,保持质量的稳定,降低产品成本,同时更注重环保,逐步实现电池的新型高效,替代铅酸电池的应用,并应用更为高效轻质的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