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成立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拟从政策、标准、管理等方面支持中医药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
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内部发出通知称,为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成立18个部委组成的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下称“协调组”),组长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担任。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政府对此前“中医伪科学之争”、“废除中医”争论的进一步实质性回应。
事实上,中医药长期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国内中医药行业发展非常缓慢,以至于日韩相继表示有意将“汉方”申遗。
低利润遏制中医药发展
在崇文区一家平价药店,记者注意到药柜上摆放的多是西药,中药并不多。
“西药在疗效速度上要高于中药,消费者乐意购买些。”药店老板这样解释中西药上柜量的差别。
但北京兴事堂平价药店经理杨国慧一语道破了天机:“西药利润比中药要高!”据杨国慧介绍,西药除了原研生药外,其他的仿制药利润均比中药利润空间要大。在杨国慧看来,其实消费者在选择西药还是中药上没有多大明显差别,他提供的中西药销售比例为6比4。
“毕竟西药在整体上比中药要贵。”对此,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也表示赞同。他介绍,在我国中药生产多是小作坊,不像西药那样规模生产,出方少,制作艰难,保存上也有困难,不如西药那么方便。
“其成本本来就比机械化规模生产的西药要高,为了在市场上和西药比,利润自然就下降了。”而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4%,利润仅占29%。
国际市场上,全世界中药年贸易额目前已超过400亿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目前出口中药多以低附加值原料药材、中间体及一些中药提取物为主,中成药的出口比例不足30%。2006年,我国中药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但其中,中成药出口才1.35亿美元。且中成药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低。
发展面临瓶颈和新机遇
“中医药产业化之路主要面临资源、标准、管理和政策四大瓶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介绍,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的可持续和合理利用。但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一些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
目前我国还未能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据刘张林介绍,我国中药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也阻碍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刘张林认为,加强中药管理应从资金和政策层面入手,包括加强国家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加快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等,来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国际上来看,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几年欧盟等西方国家也在修改其立法,增加对植物药或草药的认可,应该说中医药对人类的贡献也在逐步扩大。”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处长边宝林介绍,国内方面,国家这几年也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了。
“中医药发展迎来一个全新的机遇。”据边宝林介绍,从国内外新药研发来看,化学药物的研发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代价也越来越高。业内都清楚,开发一个新化学药物,一般要花费1.5亿~10亿美元,历时10年左右,且合成的单体能够成功进入市场的几率只有1/10000~1/5000。而中药处方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研制新药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
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 国家力挺中医药
3月30日才公开的这份通知对协调组具体职责进行了规定:负责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订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协调组在中医药管理局设办公室,成员由18个部委副部级官员担任。就在两个多月前的1月11日,由科技部牵头,16个部委联合下发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明确表态,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为中医药发展制订全局性规划。
“应该说,从《纲要》到协调组成立,国家在支持中医药上动作很快,力度也很大。”中国医师协会一位专家这样评介今年来国家对发展中医的举措,并称如此10多个部委联合下文、组成协调小组发展中医,在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对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其实在去年8月1日就下发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对中医药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规划》根据‘十一五纲要’编制,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是中医药行业今后五年间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中国中医药局宣传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据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介绍,尽管协调组成立后尚未召开第一次协调会议,各项部署工作也还未展开。但他肯定的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工作还是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国家科技部农社司处长邹建则透露,目前协调组还在制订办公细则,之后该细则还要征求各部委意见,统一后才会召开协调会议,制订出相关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