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理,说起来再平常不过。我们每天都自觉不自觉的在遵循着常理。春天万物发芽,我们开始播种耕种;秋天,植物结出果实,于是我们开始了收获劳动果实的忙禄。 自然万物都在遵循着各自的“常理”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着。
常理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平常的生活中的简单道理。也许你会认为不屑于顾;或者认为于管理无关,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多的MBA,EMBA要了干什么。是啊!高深的管理问题,辛苦学来的科班理论,怎么一下子就被简简单单的常识解决了呢?想想的确是这样。但是,现实也许就是这样无情的。它更注重的是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成了存在于实践者实施过程中的记忆。
管理,就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以达成有效目标的系统过程。这样看来,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们要去郊游,就要通知相关的朋友,带足食品和现金等。然后,再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根据反馈信息,实时的改变我们的计划,以达成郊游的目的。无论,大到建设航天工程,小到做饭这样的小事都渗透着这样的知识。很多时候,为了达成一个目的,我们将为此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这是必然的。但不一定要MBA或高学历才可以做好事情,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我们取得目标结果的必然前提和条件。
说到管理,就不能不谈及人。人不同于物,它是有着独立思想和行为意思的生命体。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渗透着人这一关键因素及钮带。以下我们将从几方面讲述这个问题:
1. 忠诚。西方有一本书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说的是个人对于组织的忠诚。中国古代也有著名的关云长,也是讲的是忠诚问题。诚然,在生活、情感和职业生涯中,我们不能没有忠诚。但是,也不是说无限的忠诚。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你想一想,一个人如果不爱父母、不关心妻子,那么他能对你忠心吗?他现在的无限忠诚的样子,究竟为了什么?别以为这是什么好事,古人说:己所不欲,不施于人。换过是你,你觉得正常吗?《反经》上说:亡国之君,往往表现得像有道明君一样;亡国之臣,往往看上去像忠心耿耿的样子;稻田里的稗草在开始的时候,往往像稻谷一样。
2. 责全求备。我们的企业在招收员工时,往往希望有千里马的加盟。而实际上,招到的杰出人才聊聊无几。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打个比方,你吃一碗米线,是不是要金或玉做的碗筷才吃得下去。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吧!只要恰好够我们达成目标的的工具即可。我建议我们的企业家都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的岗位是不是需要大圣人才能胜任。换句话说,就算是有了一个绝顶的大圣人,而你没有能力为其提供发挥的舞台和空间。那样,大圣人就会离你而去;要进入公司的人才就会想,这个公司有人才而不用。而我的才能或许还比不上那个人;公司里面的人就会说,那样的人都那样了,我们这些能力差的人怎么办?其实,每件事物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我们用水果刀削水果,用斧头劈柴。让他们各尽其材,物尽其用。
3. 危机。就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说,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有的危机你安然渡过了,有的危机你没有能渡过。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一篇《华为十大管理要点》中说,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是很有道理的睿智名言。既然,危机一定会到来。作为管理者将如何应对呢?积极为突发的危机,积累解决的实力及力量。对于下属也是这样,失败,挫折是必然的。关键不是追究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让以后类似问题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如何减少到最低点。很多企业家,放不开。认为别人干的没有自己好,往往忙得到死。而员工却得不到发展和煅炼,以后遇到事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是的,应该承认。员工是没有你能干,把事情处理得好。但是,就像婴儿一样,不经过无数的失败,是不能最终站起来的。也许你会说,你招员工是来干事的,不是培养他的。是啊!这样,你固然不会承受因员工走了之后造成的损失。但你更失去了招收员工为你工作的意义。既然,人才流失是必然的,就想办法应对就是了。
4. 完美。人都是喜欢听好听的话的。可是,好听的话却不是真的那么完美。记得康熙皇帝生了白头发的时候,大臣们建议他看太医。炼仙丹长生不老。他老人家却说,我那么大年纪了,生白发很正常啊!一般的百姓能活到我这岁数的少啊!我应该高兴啊!这与他成为古今名君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李卫当官》中有一场戏,说李卫在花园遇到康熙皇帝,对于李卫康熙不但不许为无礼,还说了一句:事君以真性情的评价。是啊,多少的虚名浮利,其实,往往不如幼儿的一腔真情至性的关心来得真切。遗憾、不完美其实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同样,管理也是一样。不完美充斥了整个过程。
5. 方法。西方的管理中,有着许多的方法和理念。其实,那些理念都很好。都是基于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如果能理解并成功实行当然是好事,不行或失败也不要气馁。其实,那些道理并不神秘。用我们身边的常理来比喻就很简单了,比如:激励吧,就是鼓励。我们开始学走路的过程就是和上述一样的。再比如品牌吧,跟我们平常行为中的口碑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