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心智八论

[日期:2008-12-04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营销胜败的关键是:能否把握消费者的心智。

  营销,就是对心智掌控能力的较量。

  因为心智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市场。  

  心智左右营销

  什么是心智?

  先从“什么是事实?怎么认识客观真实?”开始了解。

  每个人都好象本能地认为:只有自己掌握着了解真实的方法,并确信自己所认识的“真实”就是真实。这样理解真实的方式,就是心智在起作用。

  你尝到的,就是你想尝到的。老百姓选择白酒,往往会觉得四川、贵州的白酒胜过其他省份的白酒。广东云峰酒业的小糊涂仙就喊出“茅台镇窖藏佳酿”,在全国就热销起来。

  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假如拿两幅水墨画来,在一幅上签上齐白石,一幅上签上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名字。然后请你的同事来发表评价。结果一定不会出你所料。

  心智的认知就是事实。  

  一、心智有限论

  人类的心智,是一个容量不足的容器。

  人类的心智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合的信息,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处理这些信息。所以这个容量不足的容器,就成为企业要争夺、利用的营销资源。

  但是,营销人员喜欢坐在办公室里,为他们的产品精心编造购买动机、卖点提炼、消费利益推理等。

  不幸的是,这些信息通过传播,被提供给消费者心智后,心智并不能全部处理和接受。因为人脑天生具有生理上的局限,不能处理无限的信息;

  所以,大脑是有选择性的,记忆更是有高度的选择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米勒(George A. Miller)先生在1956年3月号的《心理学报》上提出: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7件以上的信息单位。

  其实,只有7个信息比较容易被人们的心智所记忆,比如在同一个品类中,消费者绝大多数顶多只能说出7个品牌名。对于人们不感兴趣的产品品类,普通消费者只能说出一、二个品牌名。

  为了验证“七的规则”,2004年我们曾经在郑州做过一个实验,结果是郑州的普通百姓绝大多数顶多只能说出一个品类中的5个品牌名。

  7个之外的品牌,不管具备多有力的卖点、多强的逻辑推理,都没有人在意。新世纪的营销就是想尽一切手段,进入这个阵营。

  美国通用的杰克·韦尔奇就是运用“数一数二”原则改造通用集团,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宝洁也是通过“数一数二”原则,打造出了世界最强的品牌阵营。

  二、心智阶梯论

  为了应对商品的爆炸性增长,人们学会了在心智中对产品和品牌进行归类。就像人们的心智中有一系列的梯子,每个梯子代表一个产品品类,每一层上有一个品牌。

  消费者的心智装满了这些梯子,购买产品时按层级的次序优先选择品牌。有些梯子分好多层(最多7层),装了几个值得考虑的品牌,有些仅有少数的几层,可选择的品牌较少。

  某个品牌要想增加销量,就必须把排在上面的品牌排挤掉,或者设法让自己与上一层的品牌产生关联。如果企业在经营中忽视竞争对手的地位,以为自己是在无竞争的空白世界营销,结果常常得到惨痛的教训。

  特别是当位于梯子上方的品牌地位牢固,后来者没有强势有效的战略的话,想登上心智中的阶梯无比艰难。

  应用品类战略的企业,通常要推出一类新的产品,要自己造一个梯子。如果这个新的品类针对心智中的老产品进行关联定位的话,进入消费者心智就变得容易许多。比如,蒙牛在起步阶段将自己依附在领导品牌伊利之后,自称内蒙古第二牛奶品牌。

  三、心智防御论

  在传播爆炸的环境中,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大脑系统不至于瘫痪,特定设立了对信息的自我防御机制。

  社会学家认为,人们的选择性过程至少有三个防御环节:选择性关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保持。

  消费者可以通过使自己不暴露在信息面前,或者不留意,或者不保存,通过这三层防御网,将不必要的信息拦截住。

  突破这三层防御网的技巧之一是:利用目标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和兴趣因素。但应用这个技巧的极端是中国企业非常喜欢投放的品牌形象广告,情感信息多而销售信息少,这虽然是让人们喜欢你的广告的方法之一,但这样并不能让人们去购买你的产品,因为他们没能记住购买你产品的理由。

  超越这三道防线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尽量让你的信息看上去更像是重要的新闻。如果人们认为你要向他们传递的是重要的信息,他们通常就会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聆听你要传达的信息。有太多的国际4A广告公司企图讨好观众或自我娱乐,常常忽略了信息中的新闻因素,而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把重要的信息淹没在了“创意”中。

  四、心智简单论

  心智憎恨混乱,因此真正打入消费者大脑的最佳方式就是简化你的信息。

  专业的沟通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对这条原则理解得最为透彻。他们选择使用的词汇都很简单。

  过于复杂的信息就是噪音,过于复杂的产品也注定不会被消费者接受。

  比尔·盖茨对未来钱包的想法,就是集合或代替了钥匙、信用卡、身份证、现金、书写工具、护照、照片、GPS的功能。这个产品能成功吗?很可能不会。这个产品太复杂了,太乱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还不会使用信用卡呢。

  人们对复杂的事物有天然的抵触情绪,天性喜欢简易的东西。

  要使消费者记住,你不能把产品的所有信息都和盘托出,要集中于产品的某个重点特征,使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诀窍是:残忍地对待你的广告信息。有以下三条原则:

  原则一:删掉其他人也能说的像你一样好的信息;

  原则二:扔掉需要复杂的分析过程才能证明的信息;

  原则三:避免与消费者对你之前的认知不符合的信息。

  所以,强大的品牌喜欢把焦点集中在一个简单的词上。沃尔沃的安全、佳洁士的防蛀、红牛的补充能量、王老吉的防上火、海飞丝的去屑等等。

  五、心智理性论

  有太多的广告传达错误的营销观念:采用虚无的情感作为品牌之间的区隔。

  他们最常举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可口可乐广告,每次都演绎着无比欢乐的主题。

  根据以往的认知,人类的确是情感的动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奥寿纳西在“购买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情感能够刺激行为、提供特征、选择导向,并增强其他动机。

  但是,加州大学两位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和伯尼斯·拉扎勒斯(Bernice Lazarus)的观点,则戳穿了许多关于情感的神话,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情感与理智形影不离,情感同样依赖于思维和推理。情感大体上总是取决于理智。他们认为情感依赖于个人意义上的(我们用“心智”来描述)评价。如果毫无意义,也就没有评价,更不存在情感。

  这就是说,如果一则广告展示出的情感,而遗漏了某种让人购买产品的理由,那么所有那些情感只是白白浪费金钱,根本不会得到消费者的评价。

  换言之,你必须给出让消费者购买你产品的某种理由。

  那么为什么可口可乐还要那么做呢?

  我们借用一句话:不要试图用管理骆驼的方法,来管理兔子。

  可口可乐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匹大骆驼之一。如果你的企业有像可口可乐一样百年的历史,拥有全球饮料第一品牌的位置和无比巨大的推广费用的话,也可以去拍一条无比欢乐的广告片,来娱乐一下消费者。六、心智风险论

  心智也不永远都是那么清醒、那么自信的。

  在购买行为中,消费者的心智通常会感知到五种风险:

  1、 金钱风险(我买这个东西,可能会浪费我的钱)

  2、 功能风险(也许这个商品不好用,或并不像期待中的那样好用)

  3、 生理风险(它看上去有点危险,用起来可能会有麻烦)

  4、 社会风险(我要是把它买回去,我的朋友会怎么想呢)

  5、 心理风险(我要买了这个东西可能会感到内疚或是不负责的)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的心智开始寻找“社会证据”,来确定自己不会受到这些风险的威胁。

  罗伯特·西奥迪诺(Cialdino)认为“社会证明原则”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潜在武器:

  这一原则说明,我们只有知道别人认为什么是对的,自己才认为是对的。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我们只有看到别人在某种情况下的正确行为时,才认为那种行为是正确的。  

  这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们对某事不确定时,常常观察他人的做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也是广告行业所熟知的最古老的营销方法:证言。

  证言能够对不确信的心智发动攻击,对虚荣、妒嫉和担心落后等情感产生冲击。人们都有模仿意识,人们总是模仿那些我们认为在品位、知识或经验方面比我们优秀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化妆品广告采用世界明星和最热的港台明星,为什么许多企业经常使用“销量第一”、“畅销全国”、“增长最快”来做宣传的原因。

  其次,还有因从众心理造成了消费者“跟风购买”和“潮流效应”等购买特征,这些都丰富了广告营销人员的传播手段。

  七、心智不变论

  试图改变消费者的大脑,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施乐公司曾花费巨资,企图让消费者相信,除了复印机,它的电脑同样物有所值,但没人会买它的电脑。

  可口可乐也试图说服消费者,它制造出的“新可乐”是更好的产品,结果公司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信誉和金钱被付之一炬,没人买它的“新可乐”。

  联想花大价钱,请大S、小S代言,说服消费者联想的手机有多时尚,现实是很少有人买它的手机。联想应该找她姊妹俩代言一款时尚的女性电脑还不错。

  心智一旦认定了一种产品,或将一个词语和你的品牌挂上了勾,就不易再改变观念了。

  调查人员曾经在美国做了一个试验:将日本三洋的电器的标志贴在一个美国无线电公司制造的电器上,让900个人把这个电器同带有美国无线电公司标志的同一产品进行比较,结果有76%的人都说有三洋标志的那个电器质量好。美国人信赖日本电器的品质,这就是心智根深蒂固的概念。

  《态度和劝服》一书则阐述了一种“信念系统”,来说明为什么心智难以改变:

  从信息论学家的角度看,信念系统的特性和结构非常重要,因为信念被认为能够为态度提供认知基础。那么,要想改变一种态度,就有必要对此态度所依赖的信息做更改,因此通常就有必要改变一个信念,删除旧的信念或引进新的信念。人们不容易改变态度,因为信念不易被改变。

  如果改变人们的心智这么困难,那么转过头来重申旧观念就容易的多。现在,许多商家都开始利用大脑不愿意改变这个特征为自己服务。

  最近,“中国魔水”健力宝重新回归到“国饮”的定位,并推出“经典1984”产品,就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

  借助产品的传统和消费者既有的认知,以求在新的市场上获胜的战略,实际上风险很小。这种战略是在展示产品的历史,它使人们感到此产品有根基,此外还有一个集体文化特征。对1984年奥运中国队辉煌成绩的回忆,使消费者和健力宝重新联系在了一起。

  八、心智焦点论

  随着时间的积累,许多强势品牌都能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人们的心智就像照相机,能够留下最简洁、最深刻的品牌印记。

  三全的汤圆

  双汇的火腿肠

  潭木匠的木梳

  海飞斯的去屑

  宝马的驾驶乐趣

  ……

  但是当品牌做产品延伸的时候,这个品牌就会失焦,不仅在新近推出的品类中毫无竞争优势而言,同时,在原有品类中的优势也会被稀释。

  当沃尔沃开始制造跑车的时候,消费者会怀疑这个十足安全的品牌能跑多快,同时也会对它其它卖“安全”概念的车产生了动摇。

  在消费者的心智中,通常消费者只给品牌一个“=”号,不会给你两个、或三个。消费者的心智不得不这么吝啬,因为专家级品牌不断涌现,不断分化原有品类,你能率先占据一个词汇,已经是万幸了。

  但是中国的很多大企业,为了获得成本效率和实现做大做强的理想,他们非常喜欢把一个成功品牌的焦点分散,使一个品牌代表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产品或观念。

  未经全面盈利核实的产品线延伸能弱化品牌形象,破坏和消费者的认知联系,市场表现并不如意。

  《消费者营销日报》(Journal of Cuonsumer Marketing)提到,AC尼尔森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美国和英国的5个市场上推出的115种新产品。他们根据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新品使用老品牌进行产品延伸;另一种情况是在新产品上推出新品牌,进行跟踪,两年后计算一次市场份额。结果,品牌延伸的产品完全不如在新品牌名推广下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大
录入:mp044

上一篇:如何应对关系,紧抓亮点

下一篇:SMG计划怎样再度重拳出击平民选秀舞台童话 《灰姑娘》


美萍物业管理系统 美萍会所管理软件 美萍音像销售管理 美萍足浴管理系统 美萍桑拿洗浴管理 美萍会员管理系统 美萍娱乐管理系统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装修电子报价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保健按摩管理 美萍酒店管理系统 美萍会员销售管理 美萍客户管理系统
美萍营销管理系统 美萍汽配管理系统 美萍汽车美容管理 美萍人事管理系统 美萍汽修管理软件 美萍餐饮管理系统 美萍手机销售管理
美萍酒吧管理软件 美萍建材销售管理 美萍茶楼管理系统 美萍培训机构管理 美萍快餐管理系统 美萍服装销售管理 美萍超市管理系统
美萍咖啡馆管理 美萍医药管理系统 美萍进销存系统 美萍洗衣店软件 美萍库存管理系统 美萍健身房管理 美萍体育场馆管理
美萍诊所管理系统 美萍鞋店销售管理 美萍图书销售管理 美萍体育用品管理 美萍瑜伽会馆管理 美萍房介管理系统 美萍眼镜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