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RM阵营和老对手的挑战,欧德宁并不在乎;英特尔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降至14.4亿美元,欧德宁面甜心苦。
英特尔的敌人
看起来,凌动在MID的前期突破是成功的。ARM阵营早些时候推出的“移动互联设备(CMC)”与MID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功能和市场定位。不过,随着英特尔在MID的全面发力,ARM阵营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一年前ARM还在撇清“CMC”和MID的区别,指出CMC是永远开机的智能手机,MID则是仅在需要时开机。但今年早些时候,“考虑到业界和市场都已经接受了MID”,ARM决定也采用这一名词,“以免混淆”。
很多人认为这是ARM“服软”的表现。但现实并不会这么简单。早些时候,英特尔与ARM阵营打嘴仗,说后者“不完全支持互联网”,对Flash和Java等WEB应用支持不好。虽然后来由于ARM的激烈反对,英特尔最终道了歉,但理由只是“英特尔员工不宜对其他公司的产品发表评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手机到底是不是一种电脑。从数十年前互联网和电脑诞生到现在,都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新产品要考虑与老产品的兼容性,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之间要开放协议互联互通。这也是英特尔推出凌动的根本理念。凌动本质上是一颗电脑CPU,有着同电脑一样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使用凌动芯片做出来的手机与使用电脑没有本质的不同。在英特尔看来,手机就是计算机。
但对ARM来说,承认这一点几乎意味着需要将整个架构推倒重来,多年来的市场优势将不复存在。但面对电脑在互联网的强势话语权,ARM并没有太多的招数应对。ARM世界的巨头们面对市场的变化,显得有点手忙脚乱。高通的SnapDragon平台和Kayak PC平台都刚刚完成研发,产品上市最快也要在明年的第一季度。而NVIDIA的Tegra虽然与微软携手开发新手机,但严重缺乏合作伙伴,NVIDIA的产能也非常有限。老牌的德州仪器、恩智浦、飞思卡尔和意法半导体要么产品线太长无暇顾及,要么在经济不景气中元气大伤,萌生去意。三星虽然与苹果合作出了轰动性的iPhone,但双方的合作已经告一段落,苹果自己买了PA公司打算自造芯片,而三星此后再也没有拿出更强悍的解决方案。至于买走Xscale的Mavell公司,虽然打出“中立厂商”的旗号,但据说它的芯片仍然在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厂区生产,授人以柄,又怎能有所作为呢?
最大的希望来自英特尔自己出现失误。对凌动性能的质疑实际上始终没有停止过。例如,凌动到现在也没有突破ARM最引以为豪的功耗指标,而基于32纳米制造工艺的下一代凌动虽然理论上会更省电,但并没有拿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具体解决方案。虽然一切要到明年底才能见分晓,但是英特尔自己也承认,摩尔定律已经到了失效的边缘。如果命运注定凌动永远无法达到像ARM芯片一样的表现,那么英特尔将不战自退。
此外,凌动还远远没有掌控局面。如果仅就“能够上网的移动设备”这个定义而言,在MID市场,它几乎要面对所有已经在消费电子世界扬名立万的工业设计名作:苹果的iPhone和iTouch,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RIM的黑莓手机,诺基亚的N8X0系列,基于微软Windows Mobile和谷歌Android系统的庞大的传统智能手机阵营,甚至还包括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部的任天堂掌上游戏机NDSL。如果算上实力较弱的MIPS阵营,则还要面对始终对上网和语音业务虎视眈眈的索尼PSP掌上游戏机,后者仅在日本一地的销量累计就超过1000万台。到底消费者现在能不能接受一台随身的移动计算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英特尔将会陷入像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一样的窘境。
即便一切顺利,变数也仍然存在。基于凌动平台的MID价格仍然居高不下,距离新凌动的上市还有漫长的一年时间,一旦明年ARM阵营的产品大量低价上市,英特尔将陷入为它人zu做嫁衣的窘境。即便是MID最活跃的推动者华旗资讯,也一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据说华旗资讯总裁冯军平时“每个口袋里都装着一台MID”到处推广,但500美元以上的价格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有分析认为,在2014年之前,ARM都将占有成本上的优势。
另外,来自电脑阵营也有不同的声音。MID和现有的上网本在功能上重合的地方很多,由于MID会增加厂商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很多厂商对其有抵触,甚至用凌动直接做上网本。很多人担心这会影响笔记本产业的利润率,认为这是个“两难”的上游产业链:搞得不好,英特尔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搞垮利润丰厚的笔记本电脑产业,换来一个不划算的MID市场,说不定还会把这个市场送给ARM。
对于这样的猜疑,英特尔只有选择沉默继续前行。双方的实力对比更多地由系统软件厂商和下游的终端厂商决定。X86和ARM正在市场上展开一场合纵连横的结盟大战。就目前而言,双方的实力对比势均力敌,英特尔已经与数十家制造商合作量产了大批MID投放市场,而高通的SnapDragon也已经与近30家厂商结盟。双方重合的部分,是大量的台系代工厂。双方在代工厂层面的影响力不分高下:英特尔占有8成以上的X86芯片市场,高通占有6成以上的ARM芯片市场,代工厂最可能选择的态度就是谁也不得罪。
更大的变数可能出现在最关键的软件支持上。在应用软件层面,凌动良好的移植性能使它占有较大的优势,但ARM平台与软件厂商合作的紧密程度却超过电脑。在操作系统层面,无论Windows CE、Linux还是苹果的OS X,都对双方有良好的支持。但最大的变数可能也在这里:微软、谷歌和苹果都在选择自己的阵营,而他们的选择,将会成为这场恶斗中关键的砝码。
在Linux系统方面,ARM争取到了近来炙手可热的Ubuntu,而英特尔则把宝押在红旗的Midinux上。谷歌的Android系统表面看起来是中立的,但由于谷歌和微软的微妙关系,以及Wintel模式的良好合作历史,英特尔却不大可能与前者结盟。作为交换,微软的新版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2009为英特尔凌动提供了支持并优化了组件程序,却并未提供对ARM的支持。不过,微软与ARM阵营的NVIDIA合作开发手机,又给这一新的Wintel模式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苹果这家横跨软硬件的消费电子厂商,态度是最难以琢磨的。两年前,苹果弃用IBM处理器,在电脑领域与英特尔结成合作伙伴,但却在杀手级应用iPhone中与ARM的三星合作。今年早些时候曾传出iPhone要使用英特尔的新凌动平台,但过了些日子,苹果又收购了PA SEMI,自己做起了处理器,更关键的是,人们无从知道这颗处理器属于哪个阵营,是X86还是ARM?而iPod Touch本身作为一款标准的MID,却在这场暗战中隔岸观火——这也许是ARM和X86双方都乐于看到的结果。
电脑时代才开始
在英特尔跨过警戒线的同时,ARM阵营也正在与英特尔的老对手们一起,挑战英特尔在桌面电脑上的统治地位。
实际上,英特尔在X86领域最大的挑战者AMD,只是近一年来才略显平静。早些时候与英特尔的处理器大战让这家与IBM关系密切的处理器公司大伤筋骨,以至于错过了研发低功耗芯片的宝贵时机。另一方面,AMD岌岌可危的现金流也不允许进行这样的豪赌。因为这样的原因,AMD的“山猫(CONESUS)”芯片本拟于年底发布,但现在看来还遥遥无期。在这场英特尔与ARM阵营的大对决中,选择观望也许并不是坏事。
而对另一个挑战者威盛来说,如今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走联发科的“山寨路线”。 因为研发能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不足,这个最早与华硕合作推出EEEPC的处理器厂商,上网本的缔造者,已经被凌动全面超越。但正像联发科可以在手机领域挑战高通一样,威盛的“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GMB)”虽然“山寨”,但仍然有机会。
应该说,从某种层面来讲,AMD和威盛与英特尔既是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借助低功耗上网本市场的推动力,2012年全球PC普及率将达到32%,有望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在X86的阵营里,英特尔夺走的市场还可以夺回来,但如果被ARM夺走这个至关重要的新市场,全美达退出222处理器市场的一幕,很可能又将重演。
因此,最危险的对手仍然是ARM。从ARM7到ARM9,再到ARM11,ARM曾经饱受非议,“ARM11很像ARM9,ARM9又很像ARM7”,但在更新的Cortex-A8、A9平台上,这家曾以固步自封著称的公司今天表现出了惊人的攻击性。这两款平台都将既可以用于MID,也可以用于去年以来市场越来越火爆的上网本(Nettop),A8的核心速度将达到1GHz,而在2010年发布的A9上,则将引入多核架构。
截至目前,得到ARM A8授权的企业包括三星、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Broadcom、PMC-Sierra、松下和飞思卡尔,而获得A9授权的企业有NEC、NVIDIA、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和东芝,也就是说,以上企业都可以做出基于ARM架构的笔记本电脑和MID甚至更新的移动上网设备投放市场,这将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高通的SnapDragon和Kayak PC已经发起了攻击。而从视频芯片起家的NVIDIA,在电脑平台上就曾经与处理器发生过“GPU和CPU谁整合谁”的口水战,它的Tegra将在视频处理方面制造不小的麻烦。
但欧德宁并不在乎这样的挑战。一方面,英特尔在电脑领域的控制力和技术积累足够应付来自不同层面的竞争,另一方面,电脑的世界允许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ARM阵营进军电脑显然没有经过足够的精心准备,更多地像是在耍小脾气。英特尔的布局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脑。它更像是微软曾经的维纳斯计划的延续:先占领书房和客厅这个第一空间,再去占领移动的第二空间,之后去占领汽车的第三空间和更广阔的专用市场。从机顶盒到住宅网关,从IP电话和摄像头到汽车电子,从医疗电子到工业机器人,一旦英特尔制造通用嵌入式芯片的冒险有所收获,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奇妙的互联网体验。
2006年,欧德宁和微软的舵手比尔·盖茨合写过一篇文章《电脑时代结束了吗?怎么可能!》。在文章中,两人对英特尔创始人安迪·葛鲁夫的一句话大加赞赏:从本质上说,个人电脑是不断进化的一种设备。自从进入PC时代,电脑行业一直有统一的技术框架,而这样一种新生的富有生命力的技术,正在使之如电视机和汽车一样迅速普及,并让未来的电脑“无处不在”和“不可或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更像是欧德宁今天的心情写照:电脑时代结束了吗?显然没有,我们才刚刚开始。
【作者:王宏宇 来源:】 (责任编辑:鲍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