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拥有62年历史的香港电器泰林门店和香港旺铺U-right(佑威)服装连锁的关门歇业,标志着华尔街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侵蚀到了实体经济的商业领域。泰林和佑威虽是个案,在其长期经营上的失误是导致其关门歇业的核心问题,但中国零售业可能也从此步入“寒冬”,因为大陆的零售经营管理水平大概不会比这两家好多少。
在国内,金融危机乐观论占据主流,“关注并乐观着”是目前国内实体经济的主要思维走向。在这次危机中,中国真的可以乐观吗?中国真的可以充当救世主吗?中国企业界真的可以乐观看待吗?答案是否定的。
危机对于国内零售,尤其是中小零售商,实际上影响尚未来到。不过,终归会来的。
挑战
资金压力是企业最头疼的,可它偏偏来了。
零售连锁行业必须保持足够的现金流才能维持其高速、正常运转。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规模、网点资源、业态生命力、流通成本、赢利能力等。而目前的中国零售,大多是对银行贷款依赖度过高,自身利润率过低的高负债、低利润经营方式,就连“中国连锁百强”的平均净利润率也仅为1.32%。流动资金到底有多大比例依赖于银行支持,恐怕任何零售企业主都有各自的账。身处这样的行业,在08年初就已有资金使用缺口,现在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资金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来自上游商品供应商的压力也不可小觑。
商业运行,本身是一个终端商品供应平台,这个属性要求必须有商品供应才有商业企业的存在价值。制造商是零售的上游行业,看看他们目前的处境,就会发现制造商生存状态堪忧,“温州8%企业倒闭 催生民工返乡”的报道让人揪心,尽管目前的困境大多发生在外向型企业,但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发生在内向型生产企业?上游企业的变化可能导致零售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断货或缺货,当缺断货达到一定程度,小型零售商就要被市场淘汰出局了。
竞争对手的压力更是如影随形。
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些零售巨头,都来自金融危机重灾区。一般来说,危机会使得大多数美国人的收入不再增加,并且让美国人和欧洲人改变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受危机影响,他们在本土的销售将会有致命滑坡。这个消费是多少呢?按照2007年美国消费支出9.5万亿美元,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加起来也不过1.65万亿美元,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无论是沃尔玛还是家乐福,他们一定会加强在中国的扩张。再看世界银行的论调:“好在还有中国”,说明全球的眼珠子都在盯着中国。外资竞争对手的管理、技术水平,均非国内企业所能比拟,他们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市场,就说明我们的压力会增加若干倍。
机会
首先,政策支持。
无论是领导谈话,还是实际政策,目前政府应对危机的举措,无一不是要拉动内需。在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投资、进出口和消费。出口和投资已呈疲态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该给民众的消费信心加点油的时候了”。国家主席胡 锦 涛在9月24日亚欧首脑会议上表示,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他承诺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对消费市场的提拉政策还会出台。也许不用多久,国内消费的黄金时期可能又要来到。
其次,零售商自己也有机会。
目前的状况,需要商品结构和供应商素质的升级换代。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家对零售企业的规范,对商品安全的规范,包括在问题奶粉事件上的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客观上推动了零售企业的商品结构调整,商品的人文性、安全性得到提高,零售在此问题上获益良多。
在危机冲击下,很多外向型企业的转型将推动目前国内零售的商品结构上一个大台阶。由于外向型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他们将会把自己的对外加工产品放到国内市场来销售,这些产品是按照外销标准生产的,这样就给零售终端以更大选择。可以为社会消费提供高品质商品,是零售买手的期望,也是零售企业的期望。
零售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有望得到较大提升。长期以来,零售行业的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零售的执行力低下、服务水平不高、商品鉴别力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按照目前的裁员潮,5%的失业率指标可能还会上升。这些失业人员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失业,和个人能力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抄底人才的呼声已经见诸媒体。按照目前的形势,IT业,金融业等业态的优秀人才加盟零售,绝非空穴来风;他们的加入,对于提高零售的管理水平、运营能力等,是有利无害的,尤其是通过大量人才的启用,改变目前国内零售的低利润经营状况,这些能够严格控制现金和经营资金,能够把管理融入标准化软件的优秀人才,是行业不可多得的机会。
面对危机,有挑战也有机会,生存法则是强者生存、适者生存、得道者生存。以“类金融”扩张的企业将在此次危机中倒下,以“诚信”为商者将在机会中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