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繁华的千山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再没有哪个行业能像药品零售业这般“张扬”:从东头沿着千山路向西步行到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大概仅需要10分钟时间,就是在这10分钟时间里就有10家药房先后映入眼帘,“辽东医药连锁居和分店”、“大连白云药房”、“松鹤堂药房”、“盛康药房”、“维康”、“东北大药房”、“辽东医药葆春堂医药商店”、“成大方圆”、“海王星辰”、“益春堂”,就是穿过十字路口到一家大型医院这短短几百米,也能有四五家药房。
表面上,药房对“卧榻之侧”的同行们并没有“岂容他人安睡”的忌惮,平平静静地做着自己的生意,倒是随意逛街的百姓闻出了这相安无事之下的“暗战”,傍晚出来遛弯儿的王先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药房这么多,不怕打架吗?
“比邻而居”,对门纳客———如果说仅以千山路等繁华商业区为例得出如此结论,还有些以偏概全的话,那么不妨再多走点路,到相对安静的街路和居民区去看一下。家住金海花园的赵女士和邻居在家门前逛小摊的时候,就和邻居来了个智力竞猜,一家尚未开张的店铺牌匾上还蒙着红布,刘女士猜可能又是一家药房。“不会吧,50米之内可都有两家药房了呀。”邻居反驳道。等过了几天,“红盖头”一揭,赵女士赢了。家住大连软件园附近的张先生也有同感:“我们家楼下也有两家药房呢。”
“药店赶米店了,不对,有的地方药店比米店还多……”这些形象的说法不仅来自百姓近两年感性发现,也来自药品零售业内人士的近距离观察。如此发展下去,喜在哪?忧在哪?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
“零距离”———开启药房热的“闸门”
“2004年、2005年可说是药房开办年。”一位经历了大连药品零售业潮起潮涌的大型连锁企业的负责人这样总结道。而引发开办药房热度升温的起因也不难理解———“开办门槛降低了,想进来的、能进来的就都进来了。”这位负责人这样解释道。
在药品零售业内人士看来,2004年的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零距离”新规,当是开启办药房热潮的“闸门”。因为从那天起,在我市不但开办药品零售企业不再受到距离限制,而且当时的市药品监管局决定简化开办药品零售企业的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符合条件的从申请到批复仅仅需要10天的时间。而在此前,我市对开办药品零售企业的距离也作了几次调整,从最早的间隔500米,到2003年9月的150米,一直到2004年3月的“零距离”。2004年当年,医疗保险对药店的政策也放开了。
入市的门槛降低了,最高兴的当然是门槛之外的企业。据那位大型连锁企业的负责人介绍,每一次距离的拉近都能“放”进来一大批企业。2002年夏天以前,大连的药品零售业里就那么几家本地企业,而随着距离限制的逐步放开、取消,大连市药品零售业的发展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2003年以后,大连的药品零售市场开始以外地入连的连锁企业为龙头。而“零距离”以后,在外地企业继续进入的同时,本地有着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经过短期观望后,也纷纷进入。来自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也印证了“药房开办年”的说法。据统计,2003年年底,全市共有药品零售企业1225家,而截至今年5月底,已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有2057家。连锁企业迅速发展,多的在近两年间一下子就办了70多家药房,少的也有五六家。
学会了用脚投票——百姓对家门口药房的一致选择
“你说药房多呀,挺好的。既方便,还可以货比三家。”———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给予了这样的答案。陈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一天,他揣着50元,到家门口的一家药房去买一种小药。这家药房的销售人员看了看他手中的“大票”,阴着脸告诉他没有零钱找,只能用零钱买。陈先生二话没说扭身就走,进了挨门的另一家药店。他对记者说:“这家药房我是再不会进去了。自家门前多几家药房是好,给了我用脚投票的权利,我希望通过竞争把不怎么样的药店淘汰掉。要不看着心里也闹得慌。”
让百姓买药更方便,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是我市取消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距离限制的一大初衷。实践证明,这一效果还是不错的。据药监部门提供的数据看,2002年以前,对我市的大小药房来说真是一个高价位、高利润的“黄金时代”,平均毛利率在40%左右,纯利也能有30%,然而随着“距离”的放开、药房的大量出现,“黄金时代”便一去不复返。“零距离”出台的当年,药价又下降了30%左右。
让市场机制进行调控,促进企业优胜劣汰,这是我市取消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距离限制的又一大初衷。实践证明,这一效果也不错。药监部门说,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有100多家企业退出了药品零售领域,同时连锁企业也以进货渠道正规、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较好显露出了优势,连锁药房的比例这两年也增加了10% 15%。
市场发出“预警”——过多则乱,乱则伤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大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受益于开办距离的逐步取消,而得以进入这个领域,但同时也对目前的竞争局面表示担忧。在他们看来,大连的药品零售市场尤其是市内四区的市场已接近饱和状态。
这是一笔明摆着的账。药品零售市场的利润空间不是一张无限铺开的大饼,不是“你有我也有”,而是“你多我就少”。据记者对几家连锁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两年药品零售的毛利、纯利都呈现出一种下滑曲线。各家的毛利大都下降了5% 15%。通过竞争,药价是下来了,但同时利润越摊越薄,于是有人担心企业维持正常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国家对药品零售管得越来越严了,有些药必须有处方才能销售,这对百姓健康来说,当然是好事,但不可否认药房在这一块上损失了不少。再加上药房一家一家地开,真有点消化不了。过去一家药房的日经营额能过万,但周边新药房一开,一天经营额就能分走1000 2000元,再加上人工、房租等成本,药房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家药房的负责人这样介绍道。
除了利润被逐渐摊薄之外,一位业内人士更说出了深层次的担忧———怕掺水现象泛滥。药品毕竟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经营,对场地、储藏、经营环节及人员素质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就人员素质来说,按照GSP的相关标准,每家药房都应有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驻店药师,对百姓买药、用药进行技术指导,保证百姓安全合理用药。但是药房的急剧增加,使有相应素质的驻店药师十分紧俏。有的药房请不着合格驻店药师,于是就开始采取“租证”的方式作假,租一个执业药师的资格证书摆在药店里,应付百姓的询问和相关部门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