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5 9 9一年,现价双人卡每人700两年,机会不可错过!”浩沙健身方庄店的业务人员在路边向行人大声的宣传,类似的让利活动在北京其他健身俱乐部也随处可见。
随着天气转暖,健身市场进入旺季,各家俱乐部都推出了优惠让利活动来吸引会员。会员卡价格一降再降,与5年前相比已经降价数倍。
竞争如此激烈,这是否意味着以往发展迅猛的健身行业已经进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或者健身行业本就应该走薄利多销的连锁之路?
健身卡走向大众价格
目前北京许多健身房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一家刚刚营业的健身俱乐部打出了这样的横幅:“年卡一张1000元,买一年送一年。”这相当于花500元可以进行一年的健身,这个价格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
一位张女士表示,夏天的时候她就来咨询过,“当时年卡 2600元。幸亏以前没有买,买了就亏大了。现在健身卡一天一个价,一下就降了一半。”
这样的低价卡自然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据某健身俱乐部透露,自从降价后“一个月业务了近2000张卡,比以前多了不少。”
此外,北京著名的浩沙健身俱乐部的许多分店都推出了“买一年送一年”、“买半年送半年”的活动。
而马华、威斯堡、进步等健身场所的健身卡也有不同的折扣优惠。青鸟健身、中体倍力等高档健身俱乐部的健身卡也推出了折扣很大的优惠措施,2000元左右就能办到一张年卡,而之前,这些俱乐部年卡售价至少在4000元以上。
面对降价,有些去年办卡的消费者发现自己当时买年卡的钱现在办两张年卡都足够,顿时懊恼不已。
还有的消费者对降价后的服务表示了忧虑。“现在办会员年卡比去年便宜了近一半,健身房总不会做亏本生意吧,难道这里面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一位消费者如是说。
一位健身行业内部人士表示,按照国外多年的数据统计,健身房的年卡合理价格为城市人均收入的4%至8%。按这个比例,北京中等级别的健身房年卡费应该不会低于1000元。
服务质量出现下降
低价年卡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健身会员迅猛增加,海淀区某健身俱乐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想去健身房上一堂跳操课得提早半个小时抢位置,本来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跳操房经常挤进去上百号人,空气不好且不说,腿脚都伸展不开,会员还经常为此吵架。”
而且在高峰时段健身房里的器械区也有排队的情况,尤其是跑步机这样的热门器械,经常是几个人抢一台。
此外,人多更凸显了教练等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按惯例平均5-8名会员由一名教练负责,而现在一个教练可能会负责几十甚至上百名会员,训练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而且由于人多,器械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俱乐部方面根本没有时间对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
一位健身教练表示,按照规定,会所对会员的数量有限制,不会无限制的业务健身卡,因为健身场所能提供的器械和服务是有限的。但由于利益所趋,几乎所有的健身房都不会拒绝新会员办卡。
从投入方面来说,一个健身房的投入成本基本是固定的,只要健身卡卖到一定数量,就能收回成本。之后再业务的健身卡收入就是纯利润,哪怕价格定得很低。
竞争让行业利润剧减
如今国内许多健身俱乐部都出现了竞相降价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行业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健身行业存在比较大的降价空间。
以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为例,由于中体倍力的母公司中体产业(600158)是上市公司,因此可以从其公司年报看出中体倍力的经营情况。
根据中体产业(600158)2005-2007年年报显示,健身服务一直是公司主要的业务之一。虽然从2006年起,健身服务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就呈连续下降之势,2007年比上一年下降了40.88个百分点,但是2007年中体倍力的业务利润率仍然有惊人的44.75%。
纵观这三年中体倍力的经营状况,在业务收入以20%的幅度稳定增加时,业务成本的增幅却高达50%。成本的增加一方面是不断上涨的房租和扩大连锁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是购买和更新器械的费用以及增长的工资支出。
中体倍力作为一家运营良好的健身俱乐部,通过它的数据可以对整个国内健身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健身行业的成本在逐年增加,而收入的涨幅却明显放缓。
目前国内大部分健身俱乐部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会员的预付费,通过相对充裕的现金流,俱乐部可以用一家店收取的会费去开下一家店,并且承担俱乐部的初期运营费用。
但是目前的会费价格在快速下降,这让俱乐部的发展受阻,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行业的利润率,国内的健身行业不可避免的走向低利润时代。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一些健身俱乐部开始新的尝试,虽然也是会员制,但是健身俱乐部和金融机构合作,引入了“逐月扣款”的付费模式,这对于健身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尝试。
目前国内健身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能在这种竞争中找到发展、壮大的办法,需要健身行业从业人员认真思考。
入门诀:明确市场定位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对自己所处的市场进行认真的分析,针对顾客的相关诉求为自己的产品塑造鲜明的个性,健身行业也是如此。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对健身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愿意参加健身活动。
目前国内对健身的理解更多的局限于一种时尚消费潮流,而并不是在健身本身的效用上。当然这种健身观念的培养除了消费者自己的主动追求外,更需要的是健身俱乐部明确的传递和表达。
国外健身俱乐部在会员进行健身时,除了常规的健身服务外,还会配备专业的运动营养师,定期为会员做身体测试,指导会员制定合理的健康、营养计划,帮助他们处理健身中出现的营养问题,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此外,国外健身俱乐部还会有专门人员负责训练指导、心理辅导等。而国内目前服务范围偏窄,只突出了对塑身方面的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消费者定位的偏差,虽然目前国内的健身俱乐部已经产生了高、中、低的档次差距,但是俱乐部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还是不够明确。
一些高档健身会馆的选址与自己的顾客定位不符,而一些相对平民化的俱乐部却又在课程设置上贪多贪全,这样都造成了自身竞争力的下降。
升级版:连锁模式很重要
对于一个健身俱乐部来说,规范合理的连锁经营永远都是维持俱乐部健康运营的核心条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从连锁模式来看,目前国内较大的健身俱乐部有两种经营模式:连锁加盟和直营连锁。如中体倍力等就是采取连锁加盟的经营模式。
连锁加盟的好处显而易见,健身俱乐部总部并不需要花费许多资金就可以快速扩张,在提高加盟者整体素质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让总部获得的利润不多,基本上以收取加盟费为主。此外总部对加盟者只有硬件标准的规定,如营业面积、器械和课程设计等,而在经营和管理上并无直接发言权。
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加盟者的承诺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才会发生像2006年6月的某健身俱乐部“长沙王府井店人去楼空,百余顾客受骗”的事件,这会给总部带来经济和形象上的双重打击。
而采取直营连锁模式的健身俱乐部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坚持走大众路线的浩沙健身,他们采用直营连锁模式,仅2006年就新增了23家店,目前仅北京地区每月就新增23家分店。
直营连锁的经营者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品牌形象的长久性,不过直营连锁也有自己的劣势,更主要的就是现金流的限制。如果加快直营连锁的速度,那么会有严重的资金压力,甚至发生像台湾亚历山大破产那样的情况;如果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客源则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占,从而失去宝贵的市场。
国外健身俱乐部在会员进行健身时,除了常规的健身服务外,还会配备专业的运动营养师,定期为会员做身体测试,指导会员制定合理的健康、营养计划,帮助他们处理健身中出现的营养问题,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高级班:融资上市
2007年12月10日,2001年创办于上海的一兆韦德健身俱乐部对外表示,该公司已于11月30日与世界著名投资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融资5000万美元帮助一兆韦德健身在 扩张。
而且据了解,一兆韦德正在跟Oracle公司和上海埃林哲公司洽谈合作协议,旨在帮助一兆韦德优化内部管理资源、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保证供应链各合作方盈利更大化,为2008年的上市作前期准备。
作为一家健身俱乐部,一兆韦德的案例在业内引起热议,健身行业是否即将走向融资和上市的资本快车道?
据美国Frost&Sul1van公司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一年在健康产业上的花费占其年GDP的14.8%,而 人目前的健康支出总体规模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2%。
这种差距恰恰预示了 在这方面巨大的市场,2001年申奥成功以后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中,如果一个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态势良好,而且未来盈利的预期可观,自然会有融资和上市的机会。据预测,在未来10年里, 健身产业将有更多的融资机会。
但是上市也有许多限制,它要求健身俱乐部产权明晰、管理严格、财务制度健全,能够承担一个上市公司所应该承担的义务。
如果一家健身俱乐部能够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有规范的连锁经营模式,而且在资本市场也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它一定会在这个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链接 LINK 健身业发展史
20世纪末,健身俱乐部开始进入 。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消费方式,它给当时的 人带来新鲜和刺激的同时,也成为 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尤其受到民营资本的青睐。
2001年青鸟健身斥巨资打造兆龙店,正式进入北京市场,成为了北京更早成立的民营大型商业高档健身中心。
2002年 5月, 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倍力健身公司共同创建了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把西方的健身理念、管理模式带到了 ,引领了 健身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一年后,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在北京皇家饭店举行隆重的加盟签约仪式。来自北京、上海、太原、武汉和石家庄的重量级加盟商与中体倍力正式签约。这次的五地签约标志着这个全球健身大鳄已正式在 连锁扩张。
据统计,目前 健身俱乐部每年以 1000家的速度递增,而北京健身俱乐部以每年 30家的速度递增。 2006年, 健身俱乐部有1719家,北京上规模的有 353家,而除了中体倍力具有国营背景外,其余几乎全是民营资本,也就是说民营资本在整个健身产业中占据了90%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