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你了解多少

[日期:2009-06-29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中国菜分为八大菜系,味的调法主要有咸、甜、酸、辣……等的口味;而菜色也主要有红、黄、绿、白、黑……等色的变化,再加上用番茄、萝卜、黄瓜等做成各色各样的盘式,使得中国的饮食真正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艺术。 
    中国饮食艺术,是以色、香、味为烹调的原则,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椒、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西方人喜用柠檬去除其腥味,而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爱好辣味者感觉辣,爱好甜味者感觉甜,这样才能使烹制的菜肴合乎大家的口味,人吃人爱。 
    中国烹饪艺术具有色、香、味三原则,对于营养更为注重。早期商朝的先贤伊尹就已创有“鼎鼐调和”之法;他以甜、酸、苦、辣、咸等五味调制食物,配合人体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所需要的营养素,以维护人体的健康。而中国菜中有许多食用的植物如葱、姜、蒜、金针、木耳等均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正因为中国人深信食物有医药的功效,所以才会发展出“食医同源”的饮食理论,成为营养学的先导。因此,中国的烹饪艺术非常注意菜量的调配,凡烹制一菜,主菜与副菜的分量多为二与一之比,也就是烹制一盘以荤菜为主的菜时,荤菜的分量为2/3,与素菜的分量为1/3,反之亦然;而烹制一碗汤时,水的分量占碗容量的7/10,而菜量则占3/10。总之,不论做菜做汤,均须将各种营养素作适当的调配,以达到营养的目的。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大致分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苏菜,苏菜中甜味扮演的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了。苏州、无锡、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很多江浙人更是将这种甜的美食发挥到了极致。无锡的酱排骨,吃过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那浓浓的酱汁,如果不习惯吃糖的人,应该会觉得非常的腻。
    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东一带,俗称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它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也是全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那么自然辣味菜应以川菜及湘菜为首。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说到这“西酸”暂不论菜系,先说说由来。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东北人的“翠花,上酸菜!”经典语句也使东北的酸菜响遍全国。
     四川菜:辣得够味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说起辣口味的菜,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川菜。川菜要讲究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这是什么?这是川菜的特点。那么,川菜的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是什么呢?三香乃葱、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郫县豆瓣酱、醪糟。炒菜需有葱姜蒜,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三椒却是真理之上的翻新,是味的进一步扩充,四川人尤其把这三椒的花样弄得别出心裁,产生了七滋八味,创造了世界闻名的川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香、咸。八味是指:鱼香、麻辣、酸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号称“天府之国”,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群山环抱,江河纵横,盛产粮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断,家畜家禽品种齐全,山岳深丘特产熊、鹿、獐、狍、银耳、虫草、竹笋等山珍野味,江河湖泊又有江团、雅鱼、岩鲤、中华鲟。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特产资源,都为四川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川菜的特点如果仔细地说起来,恐怕得十几万字,名家著述也特别多,我们今天只初略地讨论一下它的魅力。川菜的魅力在哪儿呢?一言以蔽之,在有味。什么菜没味?什么菜都有味,而川菜的味是专门能下饭的,下了饭就舒服了,这是川菜最原始的魅力。 
    陈麻婆豆腐
    是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开业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闻遐迩,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支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夫妻肺片
    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上世纪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气,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还经营红油鸡块、蒜泥白肉、凉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种凉菜。
    担担面
    担担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东北菜:酸得清爽 
    说起酸口味的菜,就要说起2001年度的流行语,“翠花,上酸菜!”肯定很有竞争力。说酸口味的菜,不说说酸菜,那可说不过去。 
    记忆里的东北,不论城市农村,几乎家家都会腌酸菜;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吃酸菜。不知何人发明了酸菜。每到秋季,大白菜一收,摘去大叶、黄叶,在太阳底下晒上几天,然后洗净用大缸腌起来,过一段时间就发酵、变酸。人口多的家庭要腌很多很多缸,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东北一年有大半年是冬天,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时候,地冻天寒下的蔬菜种类少,即便有其他的菜,也很难存放,价钱自然贵得出奇。不是什么重要日子,没有谁家会慷慨解馋的。只有白菜天天照面,用白菜腌的酸菜也就成了最普及的菜肴了。  
    不知道什么人何时发明了酸菜,反正每到秋风送爽的时候,一场全民皆兵的白菜大战就开始了。大街小巷触目都是堆得小山一样的白菜,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忙着买白菜、腌酸菜。20多年前,城区还没有禁止马车通行,郊外的农民就赶着马车来卖白菜,便宜得近于白送。腌酸菜很有讲究。最基本的是要挑好白菜、大白菜,尤其是菜芯要实;然后摘去残根烂叶、大叶黄叶,在太阳底下晒几天,用清水洗净后,再一棵棵、一层层地在大缸里摆放整齐腌起来,过一段时间就发酵、变酸了。 
    一般腌酸菜的方法有两种——生腌和熟腌。生腌比较简单,洗净后压在大缸内,要压的很实很实,不留空隙,压满之后压一块大石头。腌时每层要适当放些盐,然后倒进生水,这样一个月后酸菜就成了,随吃随取,而且能存放很久。如果需要时间短一点,就要熟腌。先烧一锅开水,把洗净的白菜放在锅里烫一下,放凉后再压进缸里,这样只要过几天时间就能吃。 
    通常人口多的家庭要腌很多缸,一直吃到来年春天,中间就不再腌了;可我姥姥有本事随时往缸里“续”白菜,前后腌出来的酸菜味道一样。早时的工厂宿舍楼下都没有储藏间,各家大大小小的酸菜缸、咸菜缸就放在楼道里,挤挤挨挨的,最大的酸菜缸可以装下两个半大孩子,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北京东北虎餐馆的负责人介绍说:酸菜可炖、可炒、可凉拌,还可以包饺子、包包子、作汤。到了冬天,东北人一天三顿离不开酸菜。他们最爱吃的是炖酸菜,把酸菜切成细丝,加进粉条,冻豆腐、薄薄的大肉片(最好是带点肥的),炖出来的菜香味扑鼻,越吃越香。酸菜“吸油水”,所以炖酸菜的肉一点都不腻;酸菜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这顿吃不完的话,下顿可以炖炖再吃,越炖越好吃。酸菜在东北早已上了席面,凡是宴席,凡要请人吃饭,都离不开酸菜。 
  东北酸菜的酸而香,是带着东北泥土芳香的香,那种香与一般的香又有不同,像东北人一样,带着粗犷的气息,或许也像那位叫做翠花的姑娘一样带着扑面而来的淳朴气息。 
    据说东北菜刚到厦门时,食客以移民到厦门的东北人居多,讲究清淡的南方人总不太习惯东北菜浓重的口味。于是南下的东北菜经过不断改良创新,既保持了传统风味,又吸取了南方菜系之长,粗中有细,南北串味,逐渐赢得越来越多厦门人的喜爱。再加上东北菜分量足、价格实惠,一群好友相邀“撮”一顿,到那布置得充满浓郁东北氛围的东北菜馆子,吃得既热闹又划算,何乐而不为呢?
    山东菜:咸得醇厚 
  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东一带,俗称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它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也是全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古齐鲁为孔孟故乡,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化发祥地之一。饮食文明较为发达,而且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烹饪技术就比较发达。当时被称为中国古代厨圣的易牙,就是齐桓公的宠臣,他是以烹饪调味之妙而著称于世。
    《临淄县志--人物志》记载说:“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可见,当时齐鲁烹饪之盛胜于各地。在南北朝时,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总结了山东等北方菜盛行于北方地区,尤其在北京,鲁菜馆众多。清代宫廷菜的发展与鲁菜关系密切,直到如今北京菜以及仿膳菜中仍保持着鲁菜的某些特色。
    据北京丰泽园的张姓大厨介绍说:北京市丰泽园饭店的前身,是始建于1930年的著名老字号丰泽园饭庄,以正宗鲁菜享誉中外,是全国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的首批特级酒店。
    丰泽园饭店是久负盛名的经营山东风味的老字号饭店,上个世纪的30年代,北京“八大楼”之一新丰楼的名厨、名堂奕学堂、陈焕章等20多位师傅,在同德银号经理姚泽生出资5000元扶植下,选择珠市口济南春饭店原址,开办了丰泽园饭庄。当时,丰泽园在珠市口的店址是四进大院,青堂瓦舍,整齐宽敞,餐厅台面设计是清一色的银器,并有康熙、乾隆年间的酒具。饭庄一开业就以上层人士为服务对象。并聘请名厨掌勺,菜肴选料精,独具风味,成为老北京的达官显贵、军界将领、社会贤达、艺苑文人、知名人士的好去处,使其一度雄居京城各大饭店之首。
    今日的丰泽园早已与当年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七十多年来,丰泽园人打造了“丰泽园”的金字招牌,锻造了“美味加营养”的美食品牌,树立了德、智、美、情的商业品格,培养了一批以国宝级烹饪大师王义均为代表的中国鲁菜大师。
    水晶肘烩乌鱼蛋
    饭店经营正宗山东菜,同时兼营北京烤鸭,丰泽园烹制的菜肴,选料精细、操作严谨、注重刀法、讲究火候,擅长爆、炸、炒、扒、熘、蒸。做出的菜味道纯正、或鲜、或香、或清、或醇,独具风味,口感舒适;或嫩、或软、或脆、或酥,色彩明快,造型喜人。
    在传统鲁菜的厨艺技法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鲁菜精品。如:“沙锅通天鱼翅”、“葱烧海参”、“糟熘三白”、“芙蓉鸡片”、“烩乌鱼蛋割雏”、“干烧鳜鱼”、“水晶肘”、“烩乌鱼蛋汤”等,素以醇厚不腻见长,并刻意讲究色、香、味、型等全面效果,恪守传统而又富于创新精神。
    葱烧海参
    海参又叫“沙巽”属棘皮动物,为名贵海味,属“海八珍”之一。营养成分为:蛋白质61%-76%,脂肪0.9%-1.1%,碳水化合物10.7%,无机盐3.4%-4.3%。中医认为其味咸,性温,可补肾益精,养血润燥,减缓衰老,有益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品,现代人有日食一参的讲究。
    丰泽园烹制的“海参王”在选料上坚持选精品,选用软硬一致,大小一致,厚薄一致,成熟度一致的精品海参。在海参选料上,坚持自己用干货涨发,采用自己独特的水发盐干海参法,蒸馏水激发海参法,养发海参法技术,保证了海参的品质,使丰泽园70余年海参质量保持稳定。
    在制作海参的“色”泽上,继承了鲁菜的传统手法,特别是“葱烧海参”,经过烧制,海参色呈红亮;在制作海参的“香”味上,注重烧好、用好葱油,使之葱香不断,浓烈诱人;在“味”道上,口味奇佳,葱味浓香,更增加了食疗保健功能;在造“型”上,不断创新,非常美观。由于“海参王”选料精、配料准、工艺细,使之在色、香、味、型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上海菜:甜得润滑
    黄包车、老式留声机、西洋酒柜……当这些只能在老电影中才能见到的“古董”,还有在城隍庙的街角弄口,补碗的、箍桶的、捏面人的、代写书信的、变戏法的、看西洋景的、拔牙的、相面的……他们和着鼻烟壶、牙霜、水瓶塞、针箍、鸡毛帚等逐渐隐退为历史。当它们一一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立即在你脑中闪现的也许只会有一个地点——上海。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的荣顺堂,是上海本帮菜的发祥地。相传创立者是一对姓张的夫妇,最开始的时候饭店只有两张桌子,做的菜也都是取材于附近的河中。由于口味独具特色,所以小店常有不少回头客。弄堂间,人们常互相招呼:“今儿去哪吃?”“老饭店呗。”而“老饭店”指的就是荣顺堂。这成了当时的流行用语,今天的上海老饭店也因此得名。
    时光荏苒,当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时,也许只能有一件东西并没有随着日月的更替而消逝,那就是甜口味的上海本帮菜。
鸽子糯米圆
    一座城市,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在无意中保留下童年的乐园。上海老城厢内的城隍庙和豫园,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作为上海城隍庙的招牌小吃,鸽子糯米圆被尊称为“点心状元”,热闹中,不乏细腻的心思,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影星名流的最爱。
    近眼细观:它形似鸽蛋,小巧玲珑,让人看后不忍下筷。圆子用精细糯米粉做皮,馅先用白糖熬成糖块状凉后包入,煮熟后速入冷水镇凉。
    特别之处:圆子吃的时候不粘牙,滑爽清心,正所谓“一滴玉液口中含”。
     稻香扎肉
     见过把肉这样精细地打扮好,端到你面前的厨师吗?想必只有细腻的上海厨师为了讨得从不吃肥肉的小姐们欢心,才想出这样的妙招。晶莹剔透的器皿,翠绿的青菜做伴,即使再油腻也让人不忍计较。
    近眼细观:此道菜选用的是猪肉五花肉,用新稻草扎紧烹制入味,再配上菜芯,其色泽红亮,味醇香浓,酥烂软滑,回味稻香。
    特别之处:肉质酥而不烂、肥而不腻、稻香浓郁。其红绿相映的造型,更为都市添上一抹田园的绿意。
    蟹粉豆腐
    黄黄的油豆腐,让人想起了老城厢附近的“豆市街”。也许,此时天色渐暗,阁子间里的炊烟已经升起,相信这里一定浸着油豆腐的清香。
    近眼细观:本菜由河蟹的蟹黄与内脂豆腐为主料,是地地道道的上海看家菜,此菜为技巧菜,既能吃到蟹黄,又能吃到豆腐,并且不油腻,属清淡型,蟹黄的鲜香、内脂豆腐的软嫩,是许多喜欢吃上海菜客人必点的一道好菜。 
    特别之处:一道蟹粉豆腐用的蟹粉统一为一两。
    本帮油爆虾
    大小一模一样的河虾被糖醋和重油包裹,看上去光亮可人。学着上世纪30年代上海名媛们的细腻,轻轻地夹起一只,小心地放入嘴中,听着留声机里的老唱片,泛黄的老贺卡和老月份牌上的日子似乎又回来了。
    近眼细观:油爆是上海厨师最显技艺的一个方面,这道菜选用鲜虾剪去虾须,用八成热油将虾子爆熟然后用葱姜爆锅,加酱油、糖、大火翻炒,装盘上桌的虾,外壳酥脆虾肉鲜美,极具上海味道突出甜咸感。
    特别之处:本帮油爆虾选用的是一斤85例的河虾,调料都是用同一比例调制。 
录入:mp003

上一篇:重阳节的来历及饮食文化

下一篇:不同区域的饮茶文化


美萍物业管理系统 美萍会所管理软件 美萍音像销售管理 美萍足浴管理系统 美萍桑拿洗浴管理 美萍会员管理系统 美萍娱乐管理系统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装修电子报价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保健按摩管理 美萍酒店管理系统 美萍会员销售管理 美萍客户管理系统
美萍营销管理系统 美萍汽配管理系统 美萍汽车美容管理 美萍人事管理系统 美萍汽修管理软件 美萍餐饮管理系统 美萍手机销售管理
美萍酒吧管理软件 美萍建材销售管理 美萍茶楼管理系统 美萍培训机构管理 美萍快餐管理系统 美萍服装销售管理 美萍超市管理系统
美萍咖啡馆管理 美萍医药管理系统 美萍进销存系统 美萍洗衣店软件 美萍库存管理系统 美萍健身房管理 美萍体育场馆管理
美萍诊所管理系统 美萍鞋店销售管理 美萍图书销售管理 美萍体育用品管理 美萍瑜伽会馆管理 美萍房介管理系统 美萍眼镜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