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快餐与星巴克咖啡的创业历程有惊人相似之处,两个大老板的经营韬略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两者都通过“外部网络”的快速扩张与“内部关系”的充分改进而把企业推入良性循环的成长轨道,并且逐步获得了现代营销学教科书上一再强调但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求之不得的“客户忠诚”。
据估计,在美国的中餐馆有3万家左右,约占美国餐饮业网点数的4%,年营业额近300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业营业额的9%,但是大多局限于华人社区。随着美国人的饮食消费日趋多样化,健康低脂的中式快餐还有很大市场潜力可挖,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熊猫快餐是值得业内大小老板们好好学习借鉴的,其他服务行业(尤其是方兴未艾的大众化理财行业)的创业者也应该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
熊猫快餐的成功之道:一颗优良种子
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先生出生在中餐大厨之乡――扬州,父亲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厨师,曾在大陆、台湾、日本掌勺,因此他从小对餐馆业就耳濡目染。程正昌五岁时随父母移居台湾,少年时代则是在日本度过的,东方海洋文化的熏陶为日后的“感性管理”奠定了深厚根基。
程先生在十八岁时远渡太平洋,到美国来念大学,本科学的是数学,后来又拿到计算机硕士学位。这些专业虽然都与餐饮业毫无关系,但却为日后的“理性管理”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思维方式与执行模式。以财子从营销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理性”就是中西合璧的熊猫快餐的成功基因,当年“有志而无为”的程正昌就是一颗万里挑一的优良种子。
与许多东方学子一样,程正昌在求学期间也都利用暑假时间在餐馆当服务生,1972年7月从研究生院毕业时刚好有个表哥在好莱坞接手了一个餐馆,需要请个人管管前台,那时还比较稀罕的计算机硕士居然愿意当上了那家小餐馆的经理。三个多月之后,他的父母移民到美国来,成龙心切的程正昌开始寻找机会,准备尽快自立门户。
二十四岁的程正昌从亲戚朋友那儿凑了四万块钱,又去银行贷了两万美元的款。他同父母和弟弟妹妹忙了半年左右,终于把PASADENA一条老街上的一家咖啡馆改建成了第一家“聚丰园”。店堂的装修是传统的中式风格,店内轻轻回荡的却是美国的流行音乐。美国人到了这里,不仅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又享受到了实惠。由于生意不错,几年后,他在中国城与朋友合伙开了另一家中餐馆,1982年又开了第三家分店。这些创业经历没有什么新奇,传统的家族经营的中餐馆都有类似的故事,问题在于谁能顺应时代变迁、找对土壤发新枝?
熊猫快餐的成功之道:一片肥沃土壤
中餐馆是最初华人移民赖以生存的谋生之路,后来又成为华人社区成长的经济支柱。然而业内人士都深有体会,在美国开中餐馆,竞争是非常惨烈的。每天都有新的餐馆开张,每天也有老的餐馆倒闭。那么,程正昌是如何让自己在这个古老的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呢?关键在于找到了“不败之土壤”!
如今遍及美国中西部的熊猫快餐连锁店,从1983年创办始就选择了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布点策略,当然最初的生意机会是偶然送上门的,却成为时代造英雄的一个必然开端。当年GELENDALE一家大型购物中心(GALLERIA MALL)的开发商主动来找程正昌,问他是否愿意在购物中心内把聚丰园开成一家中式快餐。程正昌仔细琢磨了一段时间后,答应了开发商的要求。在给快餐店起名时,他想到了中国的国宝,在美国也是人见人爱的熊猫,于是第一间熊猫快餐店就此开张了。自此以後,熊猫快餐店在大型购物中心的食街(Food Court)屡屡获得成功,为购物疲乏而到食街小憩的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中式快餐
随着分店数目不断增加,熊猫快餐在南加州地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分店开设的地点不再仅限于购物中心,而扩展至超级市场、商场中心、机场、大学、商业大楼、赌场、高速公路休息站、图书馆、体育场所乃至华尔街金融股市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十年间,熊猫快餐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类人群密集场所迅速抢占地盘,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里程碑。
1988年,第一间位于超级市场内的熊猫快餐店在Arcadia开张;1993年,第一间位于大学校园内的熊猫快餐店在UCLA开张;1995年,第一间位于机场内的熊猫快餐店在丹佛市机场开张;1996年,第一间位于图书馆内的熊猫快餐店在洛杉矶中心公共图书馆开张;1998年,第一间位于体育场所的熊猫快餐店在加州天使棒球队的基地开张。最近十年来,熊猫快餐大张旗鼓地展开连锁攻势,顺利突破南加州地域限制,将市场版图扩展至全美范围,并且逐步深入到非华人社区。创业者在这期间遇到的挑战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公开披露的资料,了解他们应对挑战、突破瓶颈的过人智慧。
熊猫快餐的成功之道:一支墙外红杏
中餐馆不仅是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许多华人实现美国梦的最佳管道。中餐馆已经从最早仅仅立足于中国城唐人街的沿街小店,扩展到全美各大小城市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