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和人力成本在上升,会员费却在下降,健身俱乐部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谁会胜出?谁会夭折?
早在2006年下半年,时任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北京长安店店长的稽春就感觉到了忧虑,那时候健身馆的选址开始发生变化,俱乐部之间有了打贴身战的迹象:原本同行间为了避免无谓的竞争,彼此都保持一个有效距离,但是这个距离很快就被打破了。
似乎是为了佐证他的忧虑,不久之后,临街的恒基燕莎就开了一家浩沙健身馆,声势浩大而且会费低廉。浩沙健身是著名的平价健身俱乐部。因为合作伙伴香港浩沙集团也开始涉足健身领域,并收回了品牌使用权,2008年6月11日起,浩沙健身更名为浩泰健身.经过了2006年和2007年的激烈竞争,贴身战已经成为俱乐部之间竞争的常态。北京市海淀区的五道口地区,健身馆的竞争一贯激烈,以清华大学为中心周遭2000米半径内,挤下了十几家健身馆。出了五道口城铁站不远,就可以看到浩泰清华园店的员工正在发宣传单,中体倍力即将开业的财智店的宣传员则在距离他们不足100米的地方做着同样的工作。
中体倍力财智店是现任中体倍力市场运营总监的稽春一手负责的项目,也是中体倍力集团收购的第一家店,其前身是五道口地区小有名气的财智健身。
清华大学的学生黄亮还记得去财智健身体验的情形:器材和环境都不错,最重要是阳光充足,非常舒服。但是相对高端的定位使得它无法像浩泰那样拥有众多会员,同样定位高端的青鸟健身中关村店也争去了一些客户。黄亮对财智健身的另一个印象是人很少。
财智健身被出售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中体倍力总部空降到财智店的张宏盛经理说。他承认附近的竞争很激烈,不过五道口的健身人群比较复杂,有高级白领、外国人、学生、教师。不同定位的健身馆能够满足不同的目标人群,找准定位就不愁没生意。
整合老员工、接收老会员,重新装修店面,这些都是劳心劳力的工作,但是毕竟收购一家现成的俱乐部的成本比新建一家低。中体倍力今年启动了回购和并购计划,接下来将会陆续展开收购行动。
这也许是一个趋势。在美国这个健身业极发达的国家,整个健身行业由四五个大品牌整合并规范化。在中国,在6月份举行的健身大会高层论坛上,稽春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小品牌的恐慌。
利润缩水
中国的健身馆常常被拿来和保龄球馆相比,因为两者都是盛极一时,现在保龄球馆已经没落,健身馆还在探索出路。大部分健身品牌都和风险投资者有过接触,但却没有结果除了外资背景的一兆韦德拿到了淡马锡的投资。原因很明显,健身行业的利润在缩水。
一家健身俱乐部装修高档、地处闹市,动辄让顾客缴纳数千元的会费,很难想象这样的俱乐部在薄利运转。这个说法两年前还是笑谈,如今却必须严肃对待。
2006年开始,稽春感受到的压力也困扰着其他经营者。运营健身馆的成本分为三部分房租、健身器材和装修投入、人工费。健身器材和装修主要是初期投入。健身馆的翻修频率很低,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翻修就必须停业,会员卡的时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会员的权益需要重新协调。整修太频繁也可能导致会员流失。就健身器材而言,一般会员很难从外表区分器材的档次,价格低廉的跑步机可以造得和顶级跑步机一模一样。所以一些健身馆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器材。当然,这些器材长期使用会对人的膝盖和脚踝造成损伤。
其实顶级运动器材的价格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健身器材商也因为竞争彼此压价,使器材商的获利空间也缩小了。张宏盛介绍,以2000平方米的健身馆为例,2002年健身器材的投入在300万元以上,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了200万元,如果不算房租和人工费,开店初期的投入需要300万元到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