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条件:年人均国民收3000美元
从国际便利店发展历史看来,其生存的基础条件是:人均国民收3000美元。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2000美元时,人们对食品需求的重点由品质转移至便利;3000美元时,便利商店开始出现;6000-7000美元时,便利商店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00元人民币,不足1000美元,所以从整体上看,未达到便利店起步期。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001年,上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500美元,北京达到啦3000美元,具备啦引入便利店的条件。实际上,上海便利店已经超速增长,依每10亿元人民币国民生产总值的便利店数量计算,上海达到2.4个,已是香港该数值的5倍,所以,麦肯锡公司预言:上海便利店数量很快会饱和。
第二个条件:年家庭人均收入1000美元
从居民消费规律来看,人均家庭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倾向开始向个性化和便利化方向发展,人们才有可能为便利服务支付费用。2000年我国城镇国民人均收入为6280元人民币,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超过啦1000美元。到20003年初,我国许多城市都达到啦这个标准,但需要留意的是1000美元是入门标准,而非大发展的标准。所以,各地发展商需要根据本地的情况进行决策,不可盲目照搬上海、广州的做法。
第三个条件:商圈内有理想的便利店顾客
日本便利店商圈半径为500米,在方圆500米的范围内至少有3000个商圈人口。而这3000个商圈人口应要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家庭主妇,她们在便利店购买在别处忘买的商品;二是三口之家,年轻夫妇会为家庭进行便利性购买;三是独身的青年人,他们是便利商店的主力顾客;四是中小学生,他们是便利商店零食的最大购买者。
麦肯锡公司认为,便利商店发展的条件是:出现富裕的中产阶级,城市人口稠密,人们上班的时间延长,人们愿意为便利店付费用。
当然,便利店必备商圈的人口数,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一国和一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程度的增高,其所必备的商圈人口数会逐渐下降。例,1960年美国在人均国民收入3000美元时,估计5万人有一家便利店;1972年人均国民收入6000美元时,估计1万人有一家便利店;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2万美元时,估计3000人有一家便利店。日本便利店的商圈人口规模与美国的情况近似。
第四个条件:有符合便利店要求的店址
一个城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店辅开张,但好的店辅位置并不会随着店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理想的店辅位置成为社会上最紧缺的资源。有人想开零售店,那就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店址而放弃,勉强而为之必然造成损失。便利店的店址一定符合“便利“的要求,可以便利地看到,便利地到达,便利地离开。在通常情况下,便利店应位于写字楼、学校、剧场、医院、社区附近,且在干道旁。同时,在商圈范围内没竞争店,以及竞争店的竞争力较弱。
商业专家认为,下列地理位置不适合开设便利店:1、徒步5-7分钟到达的顾客不足3000人;2、非顾客汇集的交通干道;3、在马路上无法看到商店;4、在地下以及二层以上;5、无法设立店铺门面和招牌;6、店铺租金超过一天的销售额。
第五个条件:能采购到合适的商品
便利店的本质是便利地满足人们对临时性需要商品的需要,同时这些临时性需要商品每年周转25次,即两周周转一次。这些商品包含五种:一是即时消费品,买啦就能用,买啦就能吃;二是应季性商品,夏天有冷饮,冬天有热饮;三是应急性商品,来客人所用商品,一时急需的商品,突然用完的商品;四是小量商品,一次用不多,用不完可扔掉;五是调剂性商品,感到寂寞时,想吃休闲食品;感到孤独时,想翻看休闲杂志。日本便利店1982年的商品结构为:酒类占8.5%,食品占69.1%,糖果占11.4%,杂货占5.6%,杂志占2.3%,速食占2.5%,其他占0.5。1991年的结构变化为:酒类13.6%,食品46.7%,糖果12.1%,杂货11.9%,杂志6.5%,速食7.9%,其他1.3%.如果没条件采购到和经营好这些商品,就得放弃便利店的经营。
第六个条件:做到真正的便利
便利店的业态特征是便利。做到便利需要做到两个条件:一是顾客愿意为这种便利额外支付价格,通常便利店的商品价格要比超级市场高20%左右,假如无人愿意多花20%的钱来购买这种便利,便利店就会无法生存;二是商家有能力把便利店做到位,包含时间的便利,便利店通常要营业16个小时以上,直到24小时全天候营业;地点的便利,靠近顾客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的方面,使他们在出行不足500米就能够到达便利店;购买的便利,进店后很容易地能找到所购买的商品,3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购买行为。这几年,有诸多自称便利店的店铺,其实并没真正做到便利,只得勉强维持生存,无法得到规模化的发展。
第七个条件:做到连锁化发展
一家便利店的规划通常在100平方米左右,100平方米对零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规模,所以一定通过多开店铺,使整体店铺规模扩大,实现规模效益。这就要求便利店连锁化发展。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少非连锁化的便利店,诸如在欧洲就有众多独立的夫妻老婆店,发挥着便利店的功能。1992年,台湾有4000家便利店,其中连锁化与非连锁化各占2000家。但,非连锁化发展的便利店会比连锁化发展的便利店经营困难得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最终不得不进入到连锁体系中来,或关门倒闭。1982年,日本连锁化便利店占便利店总数的42.5%,到1991年这个数字就达到啦74.9%,可见连锁化是便利店发展的趋势。
第八个条件:能开发店铺网络的附加价值
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是无法在激烈的业态竞争中取得优势,它一定开发连锁店铺网络的附加价值,即扩展其服务功能。7-11便利店之因此成功,一个非常首要的原因是将店铺网络视为一条高速公路,不仅自己的车(商品)在这条路上通行,也吸纳其它车辆(服务)在该条路上行驶,不过收取高速公路费罢啦。例,他们为煤气公司代收煤气费,为自来水公司代收水费,为电力公司代收电费,为邮局代收邮件,甚至为网上商店代送商品等,使7-11便利店的服务收费越来越多,不仅增加啦利润,而且密切啦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当然,这种附加价值的开发一定以便利店网络遍及社区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