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茶文化的发展引人注目,而茶馆可谓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从过去走来,并将迎来更好的未来。人们不会忘记某晚报近年来就茶文化相关的报道:“立顿入口,龙井洗手”、“XX城茶馆崭露头角”,到目前的“ XX城茶馆已成为时尚”。值得特别指出,我国台湾的茶艺馆早已从80年代开始击败咖啡馆的竞争,成为人们社会消遣的首选场所。
茶馆可以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和校园文化中以文明的消费方式出现,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属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也是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创造,如北京的“大碗茶”。可以肯定,茶馆的新兴得益于改革开放,适应精神文明建设,值得大力提倡。但疑问颇多的是茶馆的文化品味在其中如何体现。大多数茶馆打出茶文化的牌子,可谓经营者用心良苦。茶馆要发展必须有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又成为特殊意义的文化——茶文化,而且要面对
多种消费者,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是商业客户,还是闲谈知己。因此,茶馆经营者面对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什么是茶文化?只有准确把握,才能做好茶馆在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它不像商业气息可耳闻目睹,类比照搬,就连茶叶界关心茶文化的人也不甚了了,也难怪媒介朋友只能点到为止。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对此,以前争鸣不少,但看得清道得明的人不多。我们认为茶文化是指人们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各种(艺术等)创造过程。说其是过程,因为茶文化是以实践为主,茶馆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有此认识,茶馆的文化因茶叶种类、历史、地理环境、人文背景、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以及参与者的条件不同而变化,茶道、茶艺、功夫茶等是其中的形式而已,但茶馆的文化内涵
所表达的形式无论是如何演变,至少应该让大多数参与者(或顾客)不至于感觉到茫茫然,理应达到不同层次上的交流。
目前茶馆业中的另一争议点是高消费问题。开设茶馆属于经营活动,要赢利无可厚非,不少人指出,三五十元一杯的茶,远离工薪阶层消费,这又属于茶馆经营中的市场定位。茶馆定位是否准确,经营管理者理应比一般人更清楚,遗憾的是,今天众多的高档次茶馆,犹如五六年前城市商业中涌现的多如牛毛的时装精品屋,其结果又是如何?有人认为这种高消费现象把茶文化引向歧途,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市场会告诉他们如何去适应。就荣文化而言,
高价茶馆消费,至少比同类性质的咖啡馆、洋酒消费等要强得多。当初立顿茶在杭城这一全国茶文化中心城市,让业内人土目瞪口呆,现在不也靠边?至于如何使类似杭州的茶馆业更好地适合这一文化旅游城市发展,茶馆要主动去占领其应有的阵地。茶馆以服务和营造氛围为主,其营销管理又如同企业,难就难在如何把茶馆经营的市场定位与可挖掘的相适应的文化内涵巧妙融合在一起,得到顾客的认同,经营出特色,而不在于档次的高低。如果茶馆的顾客不断增多,有不少慕名而来,老顾客更是津津乐道,也就成了“名牌”,如上海的“家园茶艺馆”、“汪恰记茶馆”,北京的“老舍茶馆”等。
茶馆业要发展,需要以茶文化为依托,茶馆的文化氛围营造不起来,责任不全在经营者,倒是值得茶文化工作者深入思考。浙农大茶学系教授刘祖先认为,目前茶文化的工作重点是宣传茶叶知识、普及茶叶消费,这是茶文化深人发展的基础。茶馆业的活跃,理应方便消费者喝茶,适应这方面的要求。如果茶文化工作者高高在上,饮茶远离人们生活,又谈何发展茶文化?
近来杭城茶文化、茶馆业有较大的发展,但相比于上海仍有不少差距,尤其是茶文化。例如,上海早已培养出少儿茶艺队,并把茶艺活动寓于爱国主义教育,总结出“不抽烟,少喝酒,饮茶讲科学,品茶讲艺术”等适合现代较高生活质量的茶文化宣传口号,上海茶文化工作的深入发展可谓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内容。我们对杭州等城市菜馆业的迅速发展非常高兴,兴奋之余也存疑虑,在此以鲁迅先生的话提醒茶馆经营者等茶文化实践人:人要温饱,社会要发展,但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仿祖。